揭开千年神秘面纱 云南抚仙湖水下考古收获颇丰
北京时间6月3日上午8时08分,云南玉溪市澄江县抚仙湖水下考古活动开始,用于考古的潜器“鱼鹰一号”入水。这次考古是我国考古史上首次进行湖泊水下考古、也是我国考古史上首次实施水下古代建筑遗迹考古调查和首次运用机器人进行考古行动。今天抚仙湖地区的气温是摄氏20度,湖面有微风。
继“鱼鹰一号”入水后,8时18分,考古队员们离开考古船潜入考古水域。8时21分,队员们抵达考古现场。抚仙湖水下能见度较低,只有2-3米,湖底有一层非常松软的淤泥和青苔,温度也较低,队员们携带着水下专用的有关器具,例如特殊的灯和摄像机以及相关器具,他们2人一组进行工作,一人发掘另一人负责安全工作,由于是在水下,队员们基本处于失重状态,既要克服湖底的压力还要控制湖水的浮力,工作有不小的难度。
到达现场后,队员们先在水下展开了初步的测绘工作,在水下,他们以在专用的写字板上写字的方式来互相通知队友和摄影师进行相关活动。紧接着8时48分,用于水下考古的机器人“金鱼一号”(英文名字ROV)入水。它的学名是缆控机器人,可以下潜到水下100米的地方。
入水不久以后,,队员们采到了第一个样本,一块重100公斤的锥型石块,石块上有一些花纹,由于水下视线模糊,当时无法断定这些花纹是天然形成的还是人工雕琢的,有的专家认为这个石块是古建筑的残骸,也有专家认为是人类活动的遗存,考古队员们将用气囊将沉重的石块托起,然后上浮到水面。小艇将石块拖到工作船上,专家们开始对这个珍贵的样本进行分析。
而此时水下又传来令人激动的好消息:队员们发现了一个陶器,运送石块的队员们完成任务后立即返回水中,准备继续将陶器运出。9时57分左右,陶器被运出水面。专家们认为这是一个用于日常生活的器具、很可能是用于煮鱼烧饭等用途,这种类型的陶器在当时的云南地区十分流行。此后队员们不断有新发现,他们在距考古现场100米左右的地方发现了一道石墙,石墙长约30米,有3.5米宽、4米高。
此后不断有好消息传来,队员们在乱石嶙峋的湖底发现一个平整的大石面,石面上长满了绿苔,石面上有很齐的缝隙,但缝隙与缝隙之间的距离是不等的。而10时30分左右,考古队员们又获丰收,他们在水下发现一个桶状器物。
通过对几件样本的分析,专家们各抒己见,有专家认为湖底的很多石头上的花纹是蛇的图形,因为古滇国很流行将蛇作为图腾,也有专家认为从水下建筑的规模、布局和造型来看,这些湖底的古建筑很可能是古滇国的都城,因为这些建筑表现了中原高台建筑的特性,宏伟、整齐而且富有规划。而2个月后,关于此次考察的工作报告(有关考古进程而非具体对文物的分析)将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