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略實際使用者需求」艋舺公園改建挨批 無家盟籲提供無家者安頓空間

无家者联盟认为,市府以观光客视角制订的改建计划,但却忽略了社区民众、无家者等艋舺公园实际使用者的需求调查,要求北市府提供多中心、分散式的社区化居住空间与政策补助,以安顿现行艋舺公园约70位夜宿无家者。记者李柏澔/摄影

2023年起台北市政府积极启动万华区艋舺公园改建筹备计划,期望变成龙山寺观光景点的搭配场域,预计明年动工的这项计划。无家者联盟认为,市府以观光客视角制订的改建计划,却忽略了社区民众、无家者等艋舺公园实际使用者的需求调查,乃致对改建过程大量无家者迫迁将对周边社区商圈造成的冲击,要求北市府提供多中心、分散式的社区化居住空间与政策补助,以安顿现行艋舺公园约70位夜宿无家者。另也要求卫福部在「社会救助法」中制定无家者专章,以及制定「无家者权益专法」与按年编列法定相关预算。

无家者联盟今天在立法院召开「艋舺公园改建的冲击:调查发布与在地建言记者会」,会中首先指出,台北市政府并未做足艋舺公园使用者需求调查,也没有做到公园改建的冲击影响评估,恐将造成社区民众与观光客的需求冲突、大量无家者迫迁、社区与商圈秩序混乱的三输局面。

无家盟公布今年7月发起的「艋舺公园使用者需求调查」,调查结果指出,艋舺公园日间的主要使用者其实是高龄的社区一般民众(约53%),尤其是70岁以上民众的人数最多,而无家者因多半外出工作,反而在公园的人数较少(约47%),夜间则以露宿公园的无家者占绝大多数。

台湾芒草心慈善协会倡议专员王今𬀩指出,夜宿于艋舺公园的70位无家者中,有65%可能会在施工期间选择向外移居,首选移居地点是艋舺公园周围店家骑楼,其次是万华区的公共空间,最后则是台北车站。这项数据印证了公园周围店家的担忧,大多店家担心的问题是现行的环境卫生与秩序管理模式失效,以及无家者驻留在店门口的骑楼。另有一半以上的公园周围店家赞成应在社区设立有效纳管无家者秩序的地方,例如一日型住宿、行李存放空间、盥洗及庇护空间等,因为硬性驱赶的做法已经证明无效,也有70%的周围店家认为,政府应提供公共住宿空间或方案回应无家者的居住需求。

芒草心慈善协会秘书长李盈姿建议,台北市政府应提供「多中心、分散式的社区化居住空间」与政策补助,以安顿现行艋舺公园约70位夜宿无家者,过去市府依頼的集中式大型收容所,因为距离太远加上邻避效应强、管制强度高而不具可行性,无法吸收在此案中被迫迁居的多数无家者。

无家盟也呼吁,中央政府卫福部有责任在「社会救助法」中制定无家者专章、制定「无家者权益专法」与按年编列法定预算,发展对全国跨县市无家者的公共支持方案,及协助即将无家可归者在流浪之前就获得居住支持,「强化社会安全网第三期计划」也应通盘规画全国无家者服务政策,而非仅由地方政府各自为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