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岳阳:良法善治护佑“长江之肾”

2020年11月初,3000多只越冬小天鹅由北向南落在了长江岳阳洞庭湖湿地。

虽已入冬,但被誉为“长江之肾”的洞庭湖仍旧生机盎然。小天鹅结伴觅食,赤膀鸭竞相打闹,水中的鱼儿时不时跃出水面……不远处,护渔员带着红袖标正沿湖巡护,“人来鸟不惊”的和谐之景正在这里上演。

12月8日至11日,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记者一行四人来到湖南省岳阳市洞庭湖畔,见证当地法院为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障长江“十年禁渔”政策落地做出的不懈努力。

盛景重现:抓保护促进资源再循环

洞庭湖作为全国第二大淡水湖,扼长江之中游。千百年来,洞庭湖守护长江沿岸民众安然度汛,提供丰富物产资源,成为野生动物繁衍生息的乐园。

然而,曾经的洞庭湖由于泥沙淤积、人水争地,水患不绝,“十年九溃,千疮百孔,不忍言状”。

自然规律不可违背,人给水以出路,水才能给人以生路。

2020年1月1日零时起,作为长江流域率先禁捕的332个水生生物保护区之一,洞庭湖水域开始为期10年的全面禁捕期。

“过去非法捕捞、非法采矿这类案件大多判个缓刑,对不法分子震慑有限,对群众的警示作用也不大,同类案件仍然多发。”长江航运公安局岳阳分局副局长学军说。“十年禁渔”政策一出台,公检法等部门作为“禁捕小组成员单位”,联手重拳打击破坏生态环境违法犯罪,让洞庭湖重现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的盛况。

打击只是手段,保护才是目的

2019年6月5日,岳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君山区人民法院设立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基地。“法院不仅就地审理涉洞庭湖环资案件,还联合行政部门通过增殖放流、补种复绿、以劳代偿等手段,更好地保护洞庭湖水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环境。”全国优秀法官、岳阳中院环资审判庭长李芬介绍道。

这是司法与行政携手合作保护洞庭湖区生态的创举。

以基地为依托,岳阳中院构建起与保护区管理部门的双向互动机制,并推动建立与检察林业、生态环境等单位的执法协调机制,以及与环保公益组织的交流机制。

岳阳市江豚保护协会志愿者谭格从事长江江豚保护已经有5年了,在她看来,人民法院严厉打击非法捕捞犯罪,对挽救“水中大熊猫”――江豚这一物种功不可没。

谭格介绍,江豚以鱼虾为食,近年来,鱼虾被过度捕捞,对江豚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一段时间里,长江江豚数量持续下降,物种濒临灭绝。

通过各方的保护,2018年,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数据显示,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大幅下降趋势得到遏制。

“这是长江生态环境好转的标志。”谭格说,今年江豚协会监测到长江岳阳段现身的江豚近50头,预计明年会更多。

重拳打击:严律法打击犯罪不手软

“这个案子判得好,对待这些明知故犯、以身试法的不法分子就该严厉打击!”12月9日上午,在旁听了君山区法院洞庭湖环境资源法庭对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进行宣判后,湖南省人大代表、君山区濠河村妇女主任周培兵表示。

原来,2019年3月至4月禁渔期岳阳县荣家湾镇鹿角集镇渔民肖某在洞庭湖六门闸禁捕水域使用“地笼网”等禁止使用的工具捕捞水产品,被岳阳市公安局直属分局抓获。

“地笼网”俗称“绝户网”,是一种毁灭性的捕捞工具。入水后无论大鱼小鱼只能进不能出,皆一网打尽。

“此类犯罪不管数量多少,我们都要追究刑事责任。目的就是要打击震慑不法分子,树立打击非法捕捞犯罪‘风向标’。”该案审判长、洞庭湖环资法庭庭长刘平说。

案件宣判后,被告人肖某当庭表示:“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

据统计,2018至2020年,岳阳两级法院审结环资类刑事案件数分别为111件、156件、187件,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犯罪行为持续发力,释放出严加惩处的强烈信号。

守护洞庭安澜,重在理顺体制机制。

岳阳法院以长江“十年禁渔”为契机,逐步将司法理念从原本单一“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向“坚守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两条底线”转变。

今年5月,岳阳中院出台《关于为岳阳市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提供优质司法保障的实施意见》,坚持最严格的水污染损害赔偿和生态补偿、修复标准,筑牢司法保护屏障。

“通过构建环境资源专门化审判体系,岳阳设立环境资源专门法庭,集中管辖长江岳阳段水域包括环境资源在内的各类刑事案件。”岳阳中院副院长袁小文介绍,岳阳与益阳、常德三市打破区域界限,在洞庭水域建立“谁发现、谁执法、谁处置”的联合执法机制,重点打击跨界水域非法采砂、侵占湖泊、非法设障等涉水违法行为,以良法善治护佑“长江之肾”。

君山区法院主动发力,积极与检察、公安等部门联合制定细致的协调协作机制,并与检察、林业生态部门在天井山国有林场联合创立“生态修复公益林基地”。以司法审判助力“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联合各方助推岳阳构建生态发展新格局。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红线面前,谁越雷池一步,谁就要受到惩罚;谁敢以身试法,谁就要付出代价。”君山区法院副院长刘柳说。

由“捕”到“护”:好政策带来上岸新生活

从家里到巡湖点,段新贵一脚油就到了。停好摩托车,段新贵从口袋掏出护渔员胸牌,开启了他的巡湖时间。

“你可别小瞧我,我刚做护渔员那会儿,有一次一伙儿人拿着渔网刚下车,看到我后立马就跑了。”段新贵得意地理了理他左臂上佩戴的“君山护渔”红袖标,向记者说道。

“十年禁渔”政策之下,在岳阳市君山区钱粮湖镇渔民新村,像段新贵这样从小靠打渔为生的渔民都面临着上岸转产问题。

旁听了几次非法捕捞案件后,段新贵意识到人民法院“动了真格”,不能再靠偷摸打渔来谋生。2019年底,他结束了30余年的打渔生活,选择了上岸做专职护渔员,每月从当地林业部门领取2000元的巡河补贴

“上岸政策出来之后,我们刚开始不理解,后来才想通了,再这么无节制地捕下去,洞庭湖迟早会没鱼的。”同为护渔员的上岸渔民刘明发说。对于洞庭湖渔业过度捕捞的现状,渔民们最有发言权,“总得给子孙后代留点资源吧”。

“我们聘请渔民担当洞庭湖护渔员,协助官方打击禁渔期非法捕捞的行为。”东洞庭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高大立说,让渔民们从“捕”到“护”,无疑是洞庭湖最美好的图景。

任何政策律法都不能伤及老百姓的生存之本。实施全面禁渔工作,关键在于做好上岸渔民的转产安置。

政府通过对渔民建档立卡,确定补偿帮扶对象。对渔民的船只进行回收,根据新旧、大小、材质进行相应补偿。渔民的养老保险,也由政府来买单,每户补贴10.2万元。”高大立向记者介绍道。

在就业方面,政府将有技能的渔民摊派给附近企业进行招工。想自己创业的,给予技术培训等支持。

“为避免在安置中出现纠纷,我们也会提前问计于法院,让后续的工作免去了不少麻烦。”高大立说。

君山区法院也主动走出去,组织干警为渔民普法,讲述国家政策的初衷,推广上岸之后的实惠。

李德发就是当地上岸政策的受益者。如今,他的风干鱼生意做得风生水起。

在当地政府组织的培训引导下,李德发一家人搞起了养殖加工制作,在六门闸开了家“发哥风干鱼”门店,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现在的收入比做渔民时翻了好多倍!”李德发笑得合不拢嘴。

“政府主导,法院跟进,如在安置过程中出现矛盾纠纷,法院会依法判决,既不让政府受损,也不让百姓吃亏。”君山区法院院长柳春龙表示。

退捕好政策,上岸新生活。放眼渔民新村,如今,三室一厅的小洋楼成了每家每户的标配,直播带货、养殖、农家乐,洞庭湖畔的渔民们正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悄悄改变着自己的生活。

记者手记

好生态才是铁饭碗

自从吃上了“生态饭”,段新贵、刘明发、罗建军、李德发、代林喜几位上岸渔民走路都带着风。

“看到好生活就在前面,我们得跑起来。”几位渔民上岸后通过当地的扶持,各自从事龙虾、螃蟹养殖、背靠洞庭湖经营农家乐、进行水产品加工等工作,日子过得是红红火火。

实施长江流域重点水域禁捕退捕,是党中央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禁捕退捕的目的,就是让山常青,水常绿,人民走上“生态路”。

以前,渔民环保意识不强,利用各种手段竭泽而渔。自从吃上“生态饭”,大家在思想上也“富”了起来,意识到只有好生态才能带来好生活,好生态才是铁饭碗。现在,渔民们不光不捕鱼了,还纷纷加入到守护洞庭湖的队伍中来。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相信从昔日的靠湖吃湖,到现在通过靠湖发展生态致富,洞庭湖畔渔民们的好生活,精彩在后头!(白龙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