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谱牒师笔触绘乡愁 书写家族血脉故事

中新网福州3月9日电 (叶秋云 吴晟炜)一本本族谱字迹工整色泽稳固;轻轻翻动,墨香四溢……近日,记者来到谱牒陈若航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城关工作室

今年53岁的陈若航出生在一个修谱世家,其祖辈最早从事修谱要追溯到清道光年间。陈家的欧体手写族谱技艺传到他这,已是第六代。2014年底,陈若航获评为“中国高级谱牒师”。

陈若航正在查阅族谱。 叶秋云 摄

在陈若航的记忆里,他的爷爷是修谱好手,在闽侯当地小有名气。8岁那年,陈若航便跟着爷爷苦练欧体字。18岁起,他就参与一同编写、修撰族谱。

陈若航端坐在案台前一笔一划地认真书写。他表示,族谱是民间历史传统文化,一般都用手写。小学的时候,爷爷经常带着他去写字;在爷爷的熏陶之下,他慢慢写到十几岁,“后来,就开始帮他写这个族谱,一写就是几十年。”

“当时我爷爷也有交代,这个是非常认真的事情。”陈若航怀着敬畏之心,谨慎小心地书写着。他说,作为传承人,走出去帮人家做事情要兢兢业业,不能有一点马虎

一部族谱就是一段时代变迁史和一个社会的缩影,记载着一个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在陈若航看来,修撰族谱并非是件轻松的活儿

陈若航端坐在案台前一笔一划地认真书写。 叶秋云 摄

修撰族谱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收集族人资料客人拿来自传初稿稿子里的人名地名、历史渊源等都得核实,以此确保族谱信息准确性

一个家族的成员,少则几百,多则数万,族谱的字数从数万字到100多万字不等。一处不流畅的笔画或一个错字,都意味着整页的族谱要重写。长久以来,陈若航潜心练字,严控错字率。

陈若航正在翻看族谱。 叶秋云 摄

陈若航表示,现在,一本一两百万个字的族谱偶尔写下来,不会说都不会错,错误几率要很小。写到最后一个字错,这整页都要换掉,重新再写。所以说,每写一个字都要静静地,每一页都要认认真真把它完成。

记者注意到,族谱中使用的几乎都是繁体字。对于繁体字,陈若航熟记于心。他告诉记者,如今,在族谱修撰过程中,保持着每万字仅错1到2个字的错字率。而每年近80支毛笔的耗损,也见证着他书写功底的不断进步。

虽然,有不少的族谱已经采用电子排版和铅字印刷,但是陈若航仍旧坚持手写,让纸留墨香。

在他看来,亲手写下的一个个字,是对族谱古朴典雅、肃穆端庄、源远流长特性的最佳诠释。“手写的族谱放在祠堂里,打开族谱,都是规规矩矩的楷书,工工整整、规规矩矩的,能够保存好几代。”

到目前为止,陈若航已独自手写修撰了百余部族谱,还有不少的人慕名找到他。虽然业务应接不暇,但陈若航一如既往地保持着严谨认真的态度。对于他来说,族谱不仅记录一个个家族的血脉故事,还承载着炎黄子孙寻根问祖情结

采访中,陈若航数次提到了技艺的传承。如今,他的儿子加入到了编写、修撰族谱的行列,他也在家乡闽侯县大湖乡筹建民间族谱馆。此外,陈若航也正致力于推动这项技艺走进校园,让青少年接触并了解族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