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東強震山脈位移 交通措施應再評估

花莲地震现场救灾状况。学者汪中和受访时指出,强震未来恐更加频繁,须防范西半部大地震。(国民党立委傅昆萁办公室提供)

强震未来恐更加频繁,须防范西半部大地震!4月3日花莲地震余悸犹存,逢甲大学创能学院讲座教授魏国彦投书提到,地震导致国土向东南方移动,花东交通措施评估都应改弦更张。学者汪中和受访时也认同指出,中央山脉的人为开发活动确实需加强评估,且忧心台湾地震能量纾解有「东多西少」的失衡现象。

台湾向东南方移动

魏国彦14日投书媒体提出「如何给后山居民一条安全回家的路?」的问题说,四○三大地震的震央在花莲寿丰外海,但是引发的破裂往北发展,地动的最大位移量304公分发生在新城外海,引发步道巨石崩落,掩埋游客。

他说,主震发生以来,七、八百个余震陆续往北方破裂,余威犹在,巨石滚落,甚至造成十日台铁普悠玛列车出轨,幸未酿成大祸。就地震机制而言,这是一个新的台湾地震型态,起因于花莲东方海底大破裂,造成中央山脉北段向东南方激烈逆冲,乃至整个台湾中北部都向东南方运动。

交通开发应加强评估

魏国彦认为,如果科学假说为真,对于中横公路、苏花公路、北回东线铁路的安全评估就要改弦更张,安全系数都需要修正,在马上接下来的这些交通运输要道的修复与重建是否要考虑绕道改建?要如何选线选址?

对此,中研院地球所兼任研究员汪中和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同意魏老师的看法」。他强调,台湾已进入地震活跃期,再加上气候暖化的影响,未来强震会更频繁,对于台湾的国土安全影响至深。东部能量已释放,他特别担心,西部发生大地震的风险。

汪中和分析,中央山脉的人为开发活动,包括道路开辟、矿业拓展、高山农业、伐林,都需要加强管制,以保护山林的完整,减少生命及财产的损失。至于花莲如何保持对外的交通顺畅,海路运输是十分值得提倡的方向。

地震恐从东到西

魏国彦在投书中也提到,「这次大地震是否将引发其他断层活动?是否应该加强研究,布置监测网?」他表示,内政部国土测绘中心四月九日发表花莲大地震造成的地表位移,计算了震前23小时与震后22小时之间的差异,发现花莲沿海地区受断层破裂作用而有最大约五十公分的擡升。

他进一步指出,位居北纬24度与25度之间的中北台湾则有整体向东南滑动的位移,最大量达30公分。换句话说,这一段国土有显著的变形;而变形区块的南北两侧边界并没有明显的地震或破裂现象,但须注意应力累积的状况。

警戒彰化、六甲断层

对此,汪中和强调,花莲4月3日发生了规模7.2强震,对于释放多年来板块挤压累积的能量确实有所帮助。可是台湾仍然有潜在的强震风险。因为自2000年至今,台湾及周边地区已经发生了31个规模6以上的强烈地震,其中71%在东部,西部地区仅有9个29%,且都出现在2016年的二月之前。

他说,换句话说,台湾地震能量的纾解有「东多西少」的失衡现象,2016年以后更是严重,显示台湾西部发生大地震的风险仍然存在,西部人口密集,重要产业林立,又有纵贯全岛的交通大动脉,强震的冲击非同小可。

汪中和说,以地震科学中心的「孕震」机率观察,西部的彰化断层、触口断层、木屐寮-六甲断层的风险最高,不能掉以轻心。

【更多精采内容,详见】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