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莲区农改场溯源场史 找到1910年前身补庆百岁

农业部花莲区农业改良场秘书宣大平说明场区的百年前身。(罗亦晽摄)

农业部花莲区农业改良场秘书宣大平说明场区的百年前身。(罗亦晽摄)

农业部花莲区农业改良场秘书宣大平说明场区的百年前身。(罗亦晽摄)

农业部花莲区农业改良场的前身为1910年的「娜荳兰移民指导所」。(罗亦晽摄)

农业部花莲区农业改良场去年出版书籍,揭开「吉野一号」米的前世今生,并从中发现一段不为人知的场史,经陆续查找日据时代文献资料,证实场区前身并非1939年成立的「花莲港厅农事试验场」,而是1910年的「移民指导所」,场方5日将举办延迟多年的百年庆,并因应农业部挂牌成立重新揭牌。

花莲吉安乡曾种植日据时代高级清酒酿制品种「吉野一号」米,研究清酒文化团队为尝试重现百年台湾地酒,2年前与吉安乡农会展开复育,花改场则与农业历史专家范雅钧进行田野调查,将结果撰写成书,重现「吉野一号」的昔日风华。

不过花改场却在调查「吉野一号」期间,发现1928年全台唯一一次因天皇即位办理的献谷田区竟在场内,甚至还有相关资料,认为「事情不单纯」,开始回溯当年的历史背景。

秘书宣大平说,虽然日据时代所留存的农业文献资料不多,且多为当时的产值、物种等,鲜少提及农业改良部分,不过同仁不气馁,陆续前往档案局、国家图书馆、历史博物馆等处,查找日据时代的资料库,透过当时的公文、府报、农事报及回忆录等史料,溯源花改场的前世今生。

原来,花改场的前身,可追溯至日本总督府当年为加速移民适应台湾农业生产环境,在各移民村设置「移民指导所」,而花改场的位置,就是1910年2月9日在花莲港厅娜荳兰社设立的「娜荳兰移民指导所」,负责指导当地移民农耕技术,并提供种苗种植。

宣大平说,当移民指导所完成阶段性任务结束,1917年废止后转型为花莲港厅农会农场,作为农事改良的试验场所,解决花莲港厅长年稻米短缺的问题,1928年农场被指定为花莲港厅的献榖田,种植「吉野一号」米,该田区就是目前场内的试验田区,直到1939年4月1日因应农民对农业试验和推广需求的增加,才诞生「花莲港厅农事试验所」。

花改场为庆祝延迟多年的百岁庆,5日将在场内举办系列活动,包括展示农业创新成果、原民作物保种厨房巡礼、文旦手摇饮颁奖典礼、农科体验等,并因应农业部挂牌成立重新替场名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