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受害者心态养育孩子会制造新的受害者

虽然教孩子维护自身利益和帮助弱者很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确保你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把自己看作一个倒霉的受害者。认为孩子不可能成功将是孩子发展的最大障碍,远甚于任何艰难险阻、身体残疾或天资不足。

父母认为,孩子得了多动症,他就不可能取得成功了。在他们眼中,孩子是冷漠的教育体系的受害者,而不是一个充满了潜能的孩子。他们越是认为科迪跟不上课堂进度,他就会落得越远。

1、以受害者心态制造新的受害者

娜娜小时候总被人欺负,她讨厌待在学校的每一分每一秒。她所遭受的痛苦影响了她的学习成绩和自尊。即使成年之后,往日的痛苦依旧挥之不去。如今,有了孩子的娜娜非常不愿意把他们送到学校。她担心有人会欺负他们,毁了他们的人生,就像她经历过的那样。

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她就告诉他们“别的孩子都很坏”。她警告说,别的孩子会欺负他们,而大人们可能束手无策。她还讲述了自己被欺负的经历,比如别的孩子如何因为她有些胖而取笑她,以及他们如何抢走了她的午饭钱。她说,有时老师也会跟叫她外号的孩子们一起发笑,或者在她向其寻求帮助的时候惩罚她,说她打小报告。

令娜娜大感意外的是,她的讲述和警告并没能保护她的孩子们。相反,她童年的可怕故事只能导致她的孩子们接受同样的命运。她的女儿被同学取笑时,选择了默默忍受。她的儿子在课间休息时被推倒后,却懒得告诉老师。两个孩子都认为,没有人会帮助他们,因此也没有必要去尝试。他们完全接受了母亲的说法,认为需要忍受别人的欺负,而不是想着如何不再受欺负。

实际上,娜娜传递给孩子们的关于校园霸凌的观点使他们疏远了同龄人。本来就不喜欢交朋友的他们变得越来越孤僻,而这一点反而让他们更容易成为被欺负的对象。当孩子们在学校里被人欺负,放学后哭着回家时,利安娜的心都要碎了。这让她想起了自己童年的痛苦经历,她无法忍受孩子们经历同样的事情。

这时,她开始寻找解决方案。她认为,她唯一的选择就是在家教育孩子,可她又是一位全职妈妈。娜娜并非有意要用受害者的心态来教育她的孩子。但最终,她还是这么做了。而且在她看来,孩子被人欺负的事实进一步证明了她本人就是受害者。

如同娜娜的孩子所经历的那样,在很多情况下,受害者心态都会变成自我实现的预言。自视为受害者的孩子不会积极采取行动。他们会想办法保护自己,或者改善自己的处境。最终,这一态度使他们更容易沦为受害者。

没有人可以一帆风顺,你的孩子也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或许他是班里个头最小的,或许你在街坊邻里中是手头最拮据的,没有人的生活是完美的。但是,你不能让孩子认为,他对困境无能为力,这对他是有害的。让你的孩子成为受害者的不是困境,而是你面对困境的态度,后者才是关键。

2、受害者的心态是一个很难打破的循环

当孩子自认为是受害者时,他们的言行举止都会受到影响。一个感到绝望的孩子可能会想:“我不管做什么都没有用。”结果,他很可能会放弃努力。不管是成绩不好,还是跟同学相处不融洽,他们都不主动想办法,任凭问题越来越严重。

研究者把这一现象称作“习得性无助”。1967年,马丁·塞利格曼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所做的研究是该领域最著名的研究之一。在实验的第一个阶段,塞利格曼让狗承受电击,但其中一组狗可以通过压下一根杠杆来让电击停止,而另一组狗则无法停止电击。

在实验的第二个阶段,所有的狗都被放在同一个实验箱里电击。实验箱中间有一块较低的隔板,把箱子平分为两个部分。狗可以通过跳过隔板来躲避电击。在上一阶段实验中能够停止电击的狗会跳过隔板避免电击,而无法停止电击的狗却没有这样做——它们干脆卧了下来,悉听尊便。

哪怕提供食物作为奖励,它们也不为所动。研究者只好让别的狗来演示如何逃脱电击。然而,那些狗还是不愿尝试。好像他们已经认定,他们注定要承受痛苦。虽然这一实验有些残忍,但它显示了习得性无助为何会如此普遍。如果孩子学到的信条是“我不管做什么都没有用”,他就不会去改善自己的处境,他的痛苦也就只能持续下去。而且,这些信念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我是幸福孕孕,优质育儿领域创作者,家庭教育指导师,有爱有思想的育儿和教育达人。欢迎关注、点赞和评论,更多育儿知识和教育问题可以与我沟通交流,让育儿更轻松,让教育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