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燈具、造林都能到國內碳交易平台賣?10月上路、3特點一次看

台湾碳权交易所总经理田建中下午出席三三会三月例会。记者曾原信/摄影 曾原信

台湾自愿性减量额度(carbon credit;国内泛称为碳权)将能卖出套现。随国内碳权交易/拍卖平台10月上线,换高效率灯具或植林取得的碳权,都将成新兴绿色商品,可供买跟卖双向交易,由于国内碳权可抵换碳费或环评,应用度广,预料需求将大量出现,专家指出国内碳权交易平台将有3特色,有望超越去年上路的国际碳权交易平台规模。

环境部本周公布国内碳交易管理办法,8月15日上路,预告企业申请的自愿、量额度凭证,碳权交易所则密集与环境部开会,拟订架构系统拚10月上线,届时各企业先前自愿减碳取得的碳凭证将可选择保留或于该平台上架,目前已知部分制造业有意愿出售该碳权。

碳交所目前每周密集跟环境部开会,紧锣密鼓开发系统,国内碳权交易平台预计10月上线,为了造市,碳权交易所正拜会一些企业寻求上架卖出意愿,碳交所总经理田建中坦言,一半企业的额度想留起来自己用,国内碳交易平台上路后想先观察一阵子,但部分制造业类企业有出售意愿。

根据环境部公布减量方法中,企业从空调设备更换为高效率、风扇泵浦导入变转速控制、半导体产业温室气体破坏处理设备排放减量及造林植林碳汇专案等等,都能在验证后取得碳权。

田建中表示,国际碳权交易平台是单向纯买碳权,去年底成立上线后,若说国际碳权交易平台是炸弹等级,正式宣示「台湾碳权有价的时代到了」,则今年10月上线的国内碳交易平台就是原子弹等级,威力更大。

为何称是原子弹级影响力?田建中指出,1.国内碳交易平台跟国际碳交易平台不一样,一个是国内自愿性减碳,一个是国际交易,目的不一样,效用也会不一样,前者是供应链大厂期望买来折抵碳费,或环评的抵换,或若未来台湾假设实施碳边境关税,进口商进口需课征碳税物品也可以买这个抵换。

2. 每吨碳权价格在两交易平台也不同,因为国内碳权用途较多,交易价格预期也会比国际碳交易平台高,田建中强调,国际跟国内碳权交易市场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冲突。

他表示,每个碳权案子不一样,如果是引进蓝碳就是很珍贵,单价一吨30几美元,会高于国内,但总体普遍而言,国内的碳权会贵于国外。

3.国内碳权交易需求可能会高于供给,因卖方惜售。田建中分析,碳排量2.5万吨以下者(非碳排大户)可申请自愿减量专案,在环境部验证通过后取得减量额度(碳权),因减碳规划把握度高,很早就开始执行能预期未来减碳额度的企业,就会有意愿卖出一部份,换成钱再投入减碳,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也是减碳的推力。

但企业的减碳行动会越来越难减,所以很多企业考虑把额度先收起来看看,碳交所目前初期接触一些公司,目前有的还是想要观望,因为很珍贵,但也有大公司愿意拿出来。比方101大楼的减碳额度就可能会想卖掉,因为101不会想再盖一栋新101,则这类机构持有碳权意愿就不高,就会想卖掉,且价格越高越好。

尤其业者预估,国内碳权交易是「双向交易」,卖方可以套现,买方可以做环评抵换或碳费抵换,有别于国际碳权交易平台是单向,预期买卖热络度会更高,国内交易市场每一个碳权只能交易一次。

而若国内碳权交易市场上路,减量额度有交易行情价,企业就更能评价手上握有碳权价值,这样会带来更积极自愿性减碳行动吗?田建中指出,价格当然是很重要的信号,可以做为手上碳权的评价,不过他指出,现在是抵换方案碳权交易,更早的「先期专案」会走场外交易,因为核发的方法论跟现在主流想法不一样,严谨度有学界认为有争议,碳交所没有参与,仅提供交割服务。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