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经济双赢 有效减碳路径是重视企业心声
▲ 总统赖清德8日主持气候变迁对策委员会。(图/总统府提供)
● 林柏维/水泥业永续策略研究员
8月8日由总统担任召集人的国家气候变迁对策委员会,是赖总统上任以来第一场国家战略层级的气候会议,与会委员涵盖政府、产业、公民团体与学界代表,可谓群英荟萃。
虽然这次会议将聚焦气候冲击与电力供需两大议题,但因为气候变迁委员会是总统层级,公民团体也想把握机会抛出碳费建言。《联合报》系最近接连刊登〈碳费优惠给太多?赵家纬忧压缩财政资源、拖慢企业转型脚步〉与〈减碳进度落后!碳费3子法将公告 环权会吁中央正视「污染者付费」〉两篇环团专访,点出环团对碳费的许多想法。
诚然民主国家会有不同声音,但身为产业一方的永续工作者、环团口中的「污染者」,环团的意见看起来更像是在吹毛求疵。全球首富伊隆.马斯克曾直言不讳地批评:「环保运动现在走得太远了,如果走得太远,你就会开始认为人性是一件坏事,将人类认为是地表上的瘟疫。」
▲ 全球首富马斯克曾直言不讳地批评:「环保运动现在走得太远了,如果走得太远,你就会开始认为人性是一件坏事。」(图/达志影像/美联社)
这番话出自2023年12月马斯克出席于罗马举行的 Arteju 政治节,很多人认为这位首富喜欢亲近义大利总理梅洛尼、美国前总统川普等右翼领袖,是十恶不赦的资本家;然而马斯克却是全球清洁产业巨头,再生能源、电池、电动车产业他都有重大贡献。
制造业巨头是重要的环保行动者,这种想法与人们的直觉相悖,像环团一样给企业贴标签更简单好用。但贴标签是无意义的,了解真实的经济、社会运作方式,才可能走上真正有效的减碳路径。
前述提到的两篇文章中,环团对碳费设计给出相当严苛的评语,认为政府给予企业「过量」优惠政策,而这些优惠会排挤财政资源。故台湾气候行动网络研究中心总监、台湾环境规划协会理事长赵家纬表示:「应取消种种有利企业的优惠,才能真正反映出企业的减碳成本。」
环境权保障基金会研究员、碳费费率审议委员林彦廷的批评更为露骨,报导提到:「(政府)强调不将碳费视为财政工具,而是提供企业减碳的经济诱因,这不禁让民间团体批评环境部收的是『廉价碳费』。」
▲ 环团认为政府给予企业「过量」优惠政策,而这些优惠会排挤财政资源。(图/总统府提供)
笔者长期追踪台湾减碳议题,对这两位社会贤达的名字并不陌生,他们向来主张台湾早日接轨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即使不能以欧盟高达2~3千元新台币的碳税计价,至少应该仿效新加坡以500元新台币的水准实施碳费。
然而,正是因为环团对减碳议题十分熟稔,才更让人困惑。他们心知肚明,台湾碳费已经相对严格,其他国家给予的优惠更多。欧盟碳交易制度中,高碳泄漏风险产业享有100%免征额度;新加坡碳税征收,则是以仅仅新币5元(约新台币120元)的费率起算,后来调升费率至新币25元,仍允许企业提出计划和政府协议,在过渡阶段继续适用旧费率。
各国优惠措施不同,与其听信环团宣称台湾给予过多优惠,不妨看看欧盟CBAM委员会代表之前来台的正面态度,环境部长彭启明也为了早日让台湾法规接轨国际,多次亲上火线厘清碳权、碳定价与碳边境机制的法律关系。
赵、林两位先生的主张,恰恰体现他们对产业、行政流程与国内外法律现实的不(愿)理解,甚至于在研究评估方面也处处流露「挑食」的一面,恣意拣选自己喜欢展演的、严苛的气候建言,以彰显自己卓然不群。
▲ 环境部长彭启明为了早日让台湾法规接轨国际,多次亲上火线厘清碳权、碳定价与碳边境机制的法律关系。(图/总统府提供)
►►►思想可以无限大--喜欢这篇文章? 欢迎加入「云论粉丝团」看更多!
政府自始自终强调「碳费政策不是财政工具,是为了提供减碳诱因」,产、学界也配合政府政策路线展开讨论,但是作为公民团体代表,赵家纬先生却说「碳费优惠压缩财政资源」,林彦廷先生更是直接否定「碳费不是财政工具」的基础设定。表面上是在讨论政策,实际上是否定讨论、拒绝协商,企图强迫社会各界必须以他们的意见为准。
另一个例子是,500元碳费费率是参考新加坡调升后的费率,但2.5万吨年碳排量免征也是模仿新加坡制度。赵、林两位先生长期呼吁政府应该用500元起征,否则就是「给污染者大放送」,但又屡屡抨击政府设定 2.5 万吨免征额,这不是挑食,什么才是挑食?
政府制定政策,一定是考察各国经验,将适合的制度放入我国法规,但环团却是反其道而行,总是要忽视经济条件与发展脉络,坚持采用外国的严苛标准,却又反对学习外国的宽松优惠。
如果真的依照环团建言推动碳费,并不会像赵先生所说的「真正反映出企业的减碳成本」,而是会不讲理地堆高企业营运成本。明明赵先生长期研究能源平穷议题,然而他们对碳费的粗暴主张,却非常可能会造成绿色通膨、绿色失业,加剧能源贫穷与气候贫穷的问题。
▲ 环团长期呼吁碳费从每吨500元起征,目标在2030年为3000元。(图/记者许敏溶摄)
相信任谁都不愿看到,碳费过高导致经济受创,政府再拿碳费成立社会基金来补贴弱势者。环团不应该屡屡抛出仇商诉求,将企业视为减碳的敌人,应该是要坐下来协商,订立一个产业能健康运行的费率,再慢慢往上增加。
危言耸听、批判企业,虽然可以满足一些环保人士的正义感,但是真正有效的减碳路径,应该是要重视企业的声音。企业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帮助企业转型才是最能够降低碳排放、最不会产生转型牺牲者、最大幅度降低气候冲击的方法。
试想一个低碳永续的未来世界,人们搭乘清洁能源驱动的交通工具,在绿色钢铁、绿色水泥打造的道路上移动,周遭满是与生态共融的地景。我们若用善恶二元方式区分企业,人类的经济活动永远不会进步,但只要我们愿意用心合作,学习与生态共存,我们一定可以摸索出环境与经济双赢的气候治理道路。
▲ 只要我们愿意用心合作,学习与生态共存,我们一定可以摸索出环境与经济双赢的气候治理道路。(图/总统府提供)
● 以上言论不代表本网立场。欢迎投书《云论》让优质好文被更多人看见,请寄editor88@ettoday.net或点此投稿,本网保有文字删修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