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身边的女人 ——太监看押光绪 走出瀛台上早朝(四)
没有慈禧 可有光绪
之前,慈禧虽然对光绪的行动有所掣肘,有所约束,但光绪多数时候可以自由施政,自由度相当大。两人的关系也和和气气。之后,光绪被软禁在瀛台至死,慈禧重新走回前台发号施令。瀛台位于北京三海之南海,四面环水,北面一桥相通,主体建筑是涵元殿。涵元殿原本是皇室游览、避暑的胜地,一八九八年九月后则成了光绪的囚禁地。慈禧派来的太监日夜监视着光绪帝。每天,光绪只有在上早朝的时候,才能被太监看押着走出瀛台。早朝时,光绪呆坐无语,散朝后再被押回瀛台。
是什么导致慈禧和光绪关系急转直下的呢?之前的说法是光绪任用康有为等人推行的改革,侵犯了慈禧为首的「后党」的权力。而康有为等人举止失措,在改革面前被扼杀的时候竟然要「围园捕后」(发兵围困颐和园抓拿慈禧太后),激发了后党的镇压。「围园捕后」并非光绪的意思,却让慈禧误解为是光绪不忠不孝的恶行。这实在是变法期间光绪和慈禧缺乏沟通交流,所用的康有为等人品行恶劣所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后,斥责光绪道:「我抚养汝二十余年,乃听小人之言谋我乎?」光绪跪地浑身颤抖,良久才嗫嚅道:「我无此意。」慈禧大骂:「痴儿,今日无我,明日安有汝乎?」没有慈禧,可有光绪?这一句话,就注定光绪的维新变法不能绕开慈禧。
不主张变法的陈夔龙说:「光绪戊戌政变,言人人殊,实则孝钦(指慈禧)并无仇视新法之意,徒以利害切身,一闻警告,即刻由淀园还京。」慈禧也认识到清朝应该改革图强,开始也支持光绪的举措,可当康有为等人要侵夺她的权力,特别是听说要抓她时,就发动政变了。
支持变法的维新党人王照则说:「戊戌之变,外人或误会为慈禧反对变法,其实慈禧但知权利,绝无政见,纯为家务之争,故以余人之见,若奉之以变法之名,使得公然出头,则皇上之志可由屈而伸,久而顽固大臣皆无能为也。」王照的关键认识是改革也是慈禧和光绪的「家务事」。康有为怂恿光绪处处出头、事事独断,让慈禧心里延误。如果事事奉慈禧之名进行,维新变法可能就是另一种结局了。王照「亦屡向南海劝以此旨,而南海为张荫桓所蔽,坚持扶此抑彼之策,以那拉氏为不可造就之物」。康有为党人对慈禧的仇视和忽视,导致了变法运动的失败,也造就了光绪的个人悲剧。
与光绪开始瀛台囚禁生活相始终的是有关光绪「龙体欠安」的消息。
列强反对废光绪
光绪的身体不好,这是事实。有人希望光绪的身体越来越差,最好是能够早死。这些人包括在变法中被光绪处置的人、依附慈禧发动政变的人、囚禁光绪的人和觊觎皇位的人,等等。尤其是光绪的年纪比慈禧年轻很多,一旦慈禧死了,光绪就能够名正言顺地走回瀛台,处理朝政,处理那些敌人了。所以,光绪的病情在一八九八年之后成了朝野谈论的焦点。御医们忙着给瀛台的光绪看病,御医不够还向天下征集名医。朝廷公布光绪的病情越严重,反对慈禧的人就越觉得这是慈禧一党的阴谋。
与光绪病情相呼应的是,慈禧开始紧锣密鼓地给不到三十岁的光绪挑选继承人了。
从感情上来说,慈禧实在是对光绪太失望了。她在光绪身上倾注了大量心血和关爱,希望光绪能够延续自己的政治理念治理好国家,想不到光绪竟然信任康有为等人要抓拿自己,置自己于死地。她对光绪绝望了,决心找人替换光绪。所谓的「继承人」是幌子,慈禧估计先挑选着,等待时机成熟就把光绪换下马来。慈禧的这个主意,立刻在反对光绪的人群中迎来了喝彩声。
一九○○年一月二十四日,清廷发布上谕,宣布立端郡王载漪之子溥为「大阿哥」。
这个载漪,没有任何过人之处,慈禧也不太喜欢他。可载漪的妻子是桂祥之女、隆裕皇后的姐姐,也就是是慈禧的侄女。载漪的妻子常常围着慈禧,讨慈禧欢心。慈禧就选定了她的儿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外孙溥来替代光绪──慈禧挑选皇帝的标准看起来很固定,主要是两条:第一必须是叶赫那拉家的孩子,第二必须年幼无知。那个溥年纪就很小。你想光绪都不到三十岁,溥又是光绪的侄子兼继子,能有多大啊。这个溥进宫「不乐读书」,整天就和太监们玩耍,最喜欢做的事情是打水漂。
慈禧试探性的举动,本想看看外界对可能废黜光绪的反应,不料引起了轩然大波。
首先是列强明确反对废黜光绪。光绪皇帝励精图治、变法自新的形象很得西方列强的喜欢。加上康有为等人在外国一个劲地「保皇」保光绪,使得列强都反对慈禧废黜光绪。当然了,他们主要是怕中国皇帝更替导致政局不稳,危害到他们的在华利益。其次,地方督抚也反对废黜光绪皇帝。他们也觉得光绪皇帝没什么过错,突然废立皇帝斮易引起人心不稳地方难治。
宫廷不是不断传出光绪皇帝病重的消息嘛,不是向地方征求名医嘛,西方列强就照会中国政府,要求派西医替光绪诊治。慈禧没料到洋人来这一招,百般不愿,可又没法拒绝。最后,庆亲王奕劻出面安排了法国使馆的德对福医生为光绪诊视。洋人公布的诊视结果是光绪确实有病,比如腰痛、遗精、呕吐等,但身体基本情况良好,饮食、运动都很正常,并非「病重」。(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