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绝台积电聘书!科技新贵中年转业 他如何挺过忧郁症到营收破亿?
陈忆虹(右)毅然辞去金融业工作,陪伴丈夫张育睿(左)走过忧郁风暴,为其承担鸿鼎菓子第一线的高压决策。(摄影者.骆裕隆)
日治时期起,台中丰原就有「糕饼之乡」美誉——光是一条路就能聚集超过十家糕饼铺。
其中,鸿鼎菓子是近年常被业界提起的名字。创立十年,它以坚果塔、曲奇饼等非典型伴手礼,创下每年新台币破亿元营收。
特别是疫情间,伴手礼产业业绩剩五成,当时就连知名的台北凤梨酥老铺,营收也只剩两成。但鸿鼎营收却能逆势成长二八○%,还增聘将近四十名员工,成为同业话题。
带领该品牌的创办人暨董事长张育睿,在入行前根本是糕饼业的门外汉。他曾是上市科技公司业务主管,却也是罹患重度忧郁症八年的患者。
42岁跨行创业,首年就分红
「我们是共同成就彼此」
成就他人,是张育睿人生前四十年的关键词。他把周遭人的幸福快乐视为己任,这份驱动力,让他的人生像是搭上一艘火箭,比同龄人成功更快,转变也来得更剧烈。
谈及十年来的摸索,一向思考很快的他难得停顿,才说,「以前我想(独力)成就在这打拚的人,现在才知道,其实我们是共同成就彼此。」
他是当地望族长孙,从小集三千宠爱于一身,每天跟着身为当地政治要角的祖父,参与觥筹交错。他认知到能者多劳,责任与能力是相伴而生。
这让张育睿总是将他人的需求,放在自己需求的前面。即使到英国念研究所,他因为牵挂罹癌的母亲,硬是比同学早半年毕业;为了就近扛起长孙责任,负担家人的经济需求,即使拿到台积电、艾司摩尔等公司聘书,也全部回绝。
他才到科技公司九个月,就从新鲜人升为主管,年薪更突破两百万元,创下公司纪录。但他坦言,「升迁其实只开心十秒,做这些都是为了对父母有交代,让他们安心。」
就连他贸然中年转业,四十二岁从零开始,改去接手家乡一间全然陌生的烘焙工厂,初衷仍然是为了照顾家人。
不过转行,却也成了他全心成就他人的契机。科技业鼓励独善其身拚绩效,这让他动念,想让自己的公司照顾更多人。
「他想打造一间报酬公平的公司,」张育睿妻子、鸿鼎菓子总经理陈忆虹解释,他们的分红不只奖励最杰出的那群人,而是嘉惠所有为公司付出的员工。
即使中年转行,张育睿的科技业DNA仍在,让他成立品牌第一年就获利,还有能力发出分红奖金。
他优先投入台湾市场已存在、但尚未有领导品牌的品类,以优化制程擡高技术门槛,开发出对手难以复制的新品。
例如,他让柠檬酥脱胎换骨,解决柠檬比凤梨更酸、水分更多的难题。他为市面上常见的曲奇饼设计夹心,获国家专利认证,仅半年销售额破千万元。
公司才起步,他却陷忧郁症
员工挺!全员等他归队
长期与该品牌合作的数位行销顾问邬竣清分析,「他认为对的、有用的,就会极大化去做。」例如十年前数位行销刚兴起,但鸿鼎看到成效就一口气梭哈资源,也快速在电商抢下一席之地。
正当公司在轨道上快速奔驰,危机却无情的迎头痛击。总是一肩扛下所有难题,庇护所有人的张育睿发病了。
二○一六年,他被医师诊断为重度忧郁症,住院两周。他从一个指挥全局的董事长,成了连自由都被剥夺的病人。「感觉像是在黑暗隧道一直走着,不知道还要多久,才能看到光,」长期陪伴的陈忆虹回想。
长达六年,一家人在沮丧与希望间来回摆荡——严重时,张育睿连着好几天只能待在家里,瞪着天花板;好了一些,他便出门处理公司事务。光是带女儿们散步,美好得像是捡来的时光。
才刚起步的公司,顿时群龙无首。但此时鸿鼎的九名员工,忙着做饼干、出货、到处发送试吃⋯⋯,全都坚守岗位,等着张育睿回归。
那时,一名员工顶着身孕,忙到要打安胎针,「一直请她不要来,但每天还是准时见到她上工,」张育睿回想草创时期的种种,难掩感触。
为什么不离开?「认同这个人,挺他啊!」该公司元老员工、执行特助朱泰源说。共事期间,他感受到张育睿的照顾,甚至对员工家人爱屋及乌,让他认为这是间值得待的公司。
过去张育睿一肩扛下公司成败,总是自责做得不够多、不够好,没能力让员工年薪百万。然而,朋友却点醒了他。
从自己扛到强化团队战力
理解员工需求「因材施教」
「我们无法改变任何人的命运;我一直强逼自己,只是形成负能量。」张育睿只想着独撑大局,却没有想到光靠自己一人难以成事。
自己真正该做的,是领导所有人一起成功。他决定导入新制度,积极培训,打造能一起成长的高战力团队。
首先,陈忆虹用问卷厘清员工的工作驱动力,才发现职场主力的Y、Z世代员工看重的,是好的工作环境与气氛,以及善待员工、工作稳定。她说,「我们这世代最在意的加薪跟升迁,竟然不在前三名!」
问卷结果让她能「因材施教」,员工在意报酬、升迁,便给予发挥舞台;同时员工若在意工作稳定,则负责成熟产品线,固定出货即可。
由于伴手礼产业淡旺季分明,正适合在淡季鼓励员工锻炼第二专长。例如一名有会计经验的客服,趁淡季重拾过往技能;另一名平常擅长策略规画的员工,则能尝试包装工作放空大脑。陈忆虹说,「淡季让大家实现心愿,储备面对旺季的能量。」
挺过草创期的艰辛,没想到疫情却爆发。少了人际往来,伴手礼产业首当其冲,业绩衰退五成以上,许多业者选择放无薪假,甚至裁员。
重情分,疫期不裁员、减薪
反让营收成长超过两倍
邬竣清不讳言,他曾向企业主们建议,要采取措施,先想办法活下去,「当时鸿鼎坚持不减薪、不裁员,我很惊讶。」
张育睿解释,同业考量的是,员工们过去的付出,在当年度付薪水时就结清了。
「我们理解,但做不到;没有伙伴们过去的燃烧,不可能有现在的生意啊!」他解释,「当别人已经先付出承诺,我只能义无反顾往前进,没有第二条路选择。」
「公司成立后第一次跟银行借钱,就是疫情时,为了确保现金流。」陈忆虹表示,当时反潮流而行,就是一直惦记着员工们在草创期,特别是张育睿生病时的力挺。
因鸿鼎留住所有员工,即使疫情初期伴手礼需求大减,仍开发出新商机。他们快速应变,把原有产品线从大铁盒改为独立小包装,重新设计行销文案与广告投放,锁定个人下午茶商机,把流失业绩补上。
加上销售数字也显示,业绩正在逐步回升。果然,本土疫情相对国外不严重,内需经济快速回升,鸿鼎人力充足,又提前备战中秋旺季,顺利接下大量订单,二三年的营收比疫情前还高出逾两倍。
也许外界看来,像张育睿这样,面对内忧外患时,还选择先照顾周遭人、在乎情分,违反了最基本的商业逻辑。
但他坚持自己的初衷,反而在诡谲的买卖世界里,找出与员工共荣共好的方式。就像他的故事,过往的付出在某个关键时刻,就成为支撑人生转变时刻的巨大力量。
※更多精彩报导,详见《商业周刊》网站。
※本文由商业周刊授权刊载,未经同意禁止转载。
商业周刊19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