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響/立委籲 落實通學巷科技執法

新北市交通局长钟鸣时允诺,将发展通学巷成为全民运动。记者侯永全/摄影

各县市将「通学巷」视为改善校园周边秩序解方,本报昨天专题报导却直击台北、新北、新竹、高雄等通学巷乱象,各式硬闯车辆威胁学童安全。报导引发各界回响,新北市教育局长钟鸣时表示,这类违规通常是常态性,违规者以当地住户或接送家长为主,除了将发函请学校协助善意提醒家长,也将从车籍资料找到违规者,多管齐下,若能有共识,将先采科技规劝,再进一步取缔,新北也将持续将通学巷、通学区、通学廊道发展为全民运动。

对于通学巷虽有牌面写着「违者录影举发」,却不见执法设备。立委林月琴主张落实通学巷科技执法,不能让通学巷雷声大雨点小,她也提出,交通罚锾要有一定比率用于改善人行环境,不应做半套。

根据交通部道安资讯平台数据,去年十二岁儿童死伤达一万一八五八人,创十年新高,显示交通环境对儿童不够友善,进一步分析平日发生交通事故高峰为上午六时至八时、下午四时至六时,与孩童上下学作息符合,这两个区间是学生在道路上高曝光量时段。

靖娟基金会期待通学巷能遍地开花,才能让家长放手让孩子走路上学。执行长许雅荏建议,各县市应该参酌国外经验,若学区周边道路时速卅公里以上,建议人车分道;若卅公里以下才可以人车混合,透过执法与工程双管齐下的通学巷,是改善学区交通秩序可行做法。

成功大学交通管理科学系助理教授郑祖睿提醒,人行道旁灌木丛对大人来说很寻常,对身材矮小孩子而言,走在灌木丛旁仿佛走在森林,视线被遮挡、处处是死角。

立委张雅琳也建议,交通规画时应以「儿童视角」来进行,否则以成人视角,无法看见儿童视角盲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