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中寺未来与希望讲座 辛意云从庄子谈「生命的觉察、开展与超越」
辛意云于佛光山惠中寺未来与希望系列讲座,谈「生命的觉察、开展与超越」。(图/佛光山惠中寺提供)
佛光山惠中寺「未来与希望」讲座,6月17日邀请国学大师辛意云老师,以「生命的觉察、开展与超越」为题,带领听众赏析《庄子》中精彩的篇章,并引出庄子的思想与佛教经典相应之处。现场及线上同步聆听近千人,总触及人数超过5000人。
现场及线上同步聆听近千人,总触及人数超过5000人。(图/佛光山惠中寺提供)
「儒家与道家是中国思想两大主流,以人为本。」辛意云开宗明义指出,儒家以孔子和孟子,强调修养和人伦道德;而道家则以老子和庄子为主要代表,强调自然与无为而治。这两千年来,孔子、孟子、老子和庄子的著作一直是中国知识分子必读的重要书籍。
庄子是战国时代著名的隐士,名叫周。辛意云解释道,虽然许多人认为隐士生活是消极的,但在中国思想以「人」为本的观念中,不论是出世建立功业,或者是引退成为隐士,都可以视作是积极的自我实现。
在讲座中,辛意云带领听众探讨庄子对「生死」的淡然态度,强调他不追求荣华富贵,而是尊重自然的本真。他表示,当庄子的妻子去世时,庄子不流泪,反而坐下来击鼓歌唱。引用《庄子‧至乐》中的名句:「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辛意云表示,这番话代表庄子看到实相,有生必定有死,生死是同时的,生死不过是自然的变化。如同《金刚经》所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庄子看到空性无常,所以能放下,而无所罣碍,因此,庄子拒绝厚葬。在《庄子‧列御寇》,庄子提及以天地为棺木,以日月星辰为陪葬物,一切回归自然即可。
辛意云特别谈及,庄子与惠施之间的深厚友情及其辩论。两人观点不同却能成为好友,是因为彼此尊重,彼此包容。当惠施去世时,庄子深感悲伤,在《庄子‧徐无鬼》中,自比为石匠,运斤成风,能精准削尽微细如蝇翼般的泥尘,惠施之死,使石匠再无用武之地,斲垩从此成为绝学,只剩庄子独自悼念曾经的风光时刻。
辛意云(左)、觉居法师 (右) 与今年讲座主题「古今 」奖牌合影。(图/佛光山惠中寺提供)
最后,辛意云引领听众深入探讨《庄子》中的核心篇章,包括《逍遥游》、《齐物论》和《养生主》,引用多篇《逍遥游》中的语句。他期勉:「当人有能力超越日常经验的限制,生命才是真实的觉醒,人才会获得逍遥、自由。超越生物本能的局限,将人的自觉性─自我意识、认知性全面发挥,不再受制于生物本能的冲动,属于人特有的智慧生命就能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