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世界纪录上的女人,能有多厉害 | 冠军妈妈
东京奥运会,中国代表团多位世界冠军在成为母亲之后,选择复出征战。和所有母亲一样,这些“冠军妈妈”需要平衡家庭和事业,而因为运动员身份的特殊性,他们还需要克服年龄、伤病、长期封闭等难题。特殊的奥运之年,我们记录她们复出这一路。这是冠军运动员的故事,也是母亲的故事。
得知奥运被推迟的消息时,刘虹正在隔离中。她的眼前是跑步机,和成箱的训练器械,尽管在隔离酒店,这位33岁的老将还是保持着严苛的训练。她刚刚在意大利经历了一个完美的冬训,她对即将到来的第四次奥运之旅充满信心。
丈夫和女儿在她隔壁,2018年,丈夫再三劝她复出,她提出的唯一要求,是带着女儿一起。他们三个人组成了团队,辗转于北京、辽宁、昆明、意大利……女儿有时会突然发问:我们什么时候搬家?奔波的日子终于进入倒计时,可奥运又推迟,女儿本该上幼儿园了,一切都得从长计议。
早在十年前,她已经成为了国内最好的竞走运动员,多年征战国际大赛,她几乎没下过领奖台,世界纪录也由她保持。但竞走这个冷门项目,并没有给她带去应有的关注。直到获得里约奥会运会金牌,刘虹才体会到了冠军的殊荣,别人看她的眼神不一样了。
34岁的刘虹即将再次站在奥运赛场,她用四年时间,思考了四个问题,关于母爱、竞走项目本身、极限,甚至失败。
01“妈妈,明天你还回来陪我吗”
“我会的!明天见!”
四年来,最让我自豪的,是总能给女儿这样一个肯定的答案。
我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和两个哥哥最多也不差三岁,我们三人从小真的是摸爬滚打长大的。父母总是很忙碌,早出晚归,这也是在农村里养家糊口的常态,家家都差不多。后来我的同龄人大都更早成为了父母,我理所当然地觉得生个孩子应该是很容易吧,或者以我的人生经历来看,除了训练拿冠军,别的都是容易的事。
熙熙的到来可是给我上了一课,成为妈妈真不轻松。至于过程有多惨就不描述了,我想应该没人觉得我是一个软弱的人,但在那个时刻真的体会到绝望……不堪回首啊。
生女儿时刘虹经历了顺转剖、大出血、腹痛、高烧……在医院住了11天才出院
那个缩在襁褓里的新生命,你总是看不够,她那么弱小,弱到睁开眼睛看看世界就需要睡一会儿,但就在你注视她的时候,她也在长大,一刻不停。
她的每个第一次都会带给你惊喜,哪怕是第一次尿床这样的“恶作剧”。你当然知道她的一切会越来越好,但这也让人心生焦虑,因为她每天都在不同,似乎转瞬就将展翅离巢而去,这真是一个母亲的喜悦和忧伤。如果母爱是无需承诺的最大给予,成为妈妈之后的我明白了,她的成长,我绝不能缺席,即便是重回赛场。
刘虹自2018年6月起正式恢复训练
02“已是奥运冠军,竞走还有什么能做?”
“冠军,能给我签个名儿吗?”
“冠军,我想跟你合影。
奥运会真的不一样,从结束比赛的第一小时开始,到此后连续几个星期,各种采访、表彰、嘉奖彻底改变了我早已习惯的三点一线的生活。虽然从07年起,我就是中国最好的竞走女运动员,大小比赛参加了四五十场,基本没下过领奖台,连世界纪录都写上了我的名字,可直到里约夺冠,我才一下子感到,人家看你的眼神不同了。
2016年里约奥运会,刘虹获得竞走20公里金牌
“奥运冠军”似乎是超出运动员之外的高级身份,在很多场合人们都会因为我的存在而表达敬佩和尊重,这种表达很真诚,因为我是“奥运冠军”。但是也有许多次,由于竞走这个项目不被了解而陷入双方的尴尬,“请问竞走是什么样的运动?”,“竞走有多公里?”甚至偶尔被记者问到例如:“你跑到多少公里感觉自己可以夺冠了?”“跑?”“哦,对不起……”
还有不少朋友替我惋惜,说“你要是马拉松运动员就好了。”因为马拉松原本和竞走很像,却在近些年成为了轰轰烈烈的全民运动,不需要解释,便很容易在人群中共情,几乎每个人都尝试过跑步的辛苦和愉悦,爱好者们随口可以说出42195这样明明很繁琐又精准的数字,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尝试去挑战自己更好的表现。我仅有的一次很业余的马拉松参赛经历,被关注的程度超过了很多次拿世锦赛冠军。
奥运带给我许多荣光,却让人忽视了竞走的存在。从事竞走多年,也看到这项运动在全世界都已经是少数人的竞技,但是对于大多数外国体育观众来说还是有一些了解的,毕竟这是田径运动的主干项目之一,在奥运会中也有超过的百年的传统。虽然进行竞走训练比赛的门槛有点高,如果能够通过我让更多身边的人去了解和欣赏竞走不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吗?
我开始希望自己被更多看见,看见我,也就看见了竞走,赛场,是最好的地方。
03“你的极限在哪里?”
2019年,基普乔格用不到2小时跑完全程马拉松距离,“人类没有极限”这句话也一同被全世界铭记。人类有没有极限我不知道,但是我自己的极限确实一次次被改写。
我听有些运动员说从小就立志当奥运冠军,这是我不敢想的,小时候甚至不知道奥运冠军是什么。我更能记得的是自己很小就有不服输的劲头,可能就是因为这样的性格被挑选成为了运动员。
少年时期的刘虹
虽然成为运动员之后是我至今最精彩的人生经历,可我真的依然无法轻松回答最常被问到的“你是怎么走上竞走之路的?”以及“你是因为热爱才选择练竞走的吗?”我并没有太多选择的机会,我是被选择的。
当我知道自己在竞走上面比身边人更强,可以获得专业训练的机会,我就努力;当我的努力赢得了省里比赛的冠军,有机会留在更大的城市,还能获得工作的机会,我更努力;当我被国家队选中,可以代表十几亿中国人站上国际赛场,我继续努力。当我越来越接近世界之巅,直到抵达那梦寐以求的顶峰,我真的感谢自己的努力。
可是我也会困惑,或者说好奇,顶峰之后是什么呢?我曾经以为“极限”是一堵墙,是你无法永远通过的终点,但“极限”其实是一扇窗,走近它你就会看到窗外,它不止挡住你,同时也吸引你。窗外有更广阔的天地,你不禁想要再前进一些。
2019年多哈世锦赛,刘虹再次获得了20公里冠军
这几年,每当我感到已经濒临绝境,无法继续完成内心所求的时候,总还能找到办法将这扇窗撬开一丝缝隙,随着缝隙的不断加大,我发现它变成了一扇门,我可以跨过它,走进新的天地。
那些限制住我们想法的理由,如“当了妈妈便是运动员的终点”,“女子并不适合50公里竞走”,“超过30岁运动能力必然衰退”以及“一个人无法独自完成高水平的训练”等等我自己也曾经相信的极限,居然又被我自己突破了。
所以即使奥运延期这样百年不遇的极端情况一时间让我乱了方寸,以为我的竞走之路到了尽头,但接下来几个月,在对困难的逐一分析梳理之后,却在今年遇见了更好的自己。这真神奇,也很美妙。
所以,无论是否真的有极限,起码别那么轻易下结论。
04“第二名,可以接受吗?”
如果早些年遇见这个问题,我甚至会感觉被冒犯,这还用问吗,当然不能。我就是要冠军,我只能赢,真的有几次刻骨铭心的二三名成绩让我难过很久。
但是今年,当我结束在黄山的奥运资格赛回到家时,熙熙扑在我怀里亲热,冷不防说了一句,“妈妈,第二也挺好。”我好像一下被电流击中,我以为这句话会伤害我,却在那个瞬间感到一种温暖的抚慰。我想这一定是奶奶教她的,也是全家人对我说的心里话。
2019年年底,意大利,刘虹训练,女儿熙熙在场边给妈妈加油。
是啊,第二也挺好啊,我依然全力以赴,但是总有一天我会淡出这舞台,这并不可怕呀,我做了自己想做的,该做的,也应该学会坦然面对。我走在一条不同于以往的路上,成功是给后来人的指引,失败也同样是有价值的提示。
几年间尝试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或者说对我帮助最大的,并不是什么高明的训练技巧,而是看似空洞却很真实的心态,我想赢,但是没那么怕输了。
2019年1月1日,香港,刘虹复出的第一场比赛,由于丈夫要照顾孩子,刘虹在20公里都没有喝水的情况下依然走完了全程。
我现在格外珍惜自己的每一重身份,新的前进方向支撑了我从一个妈妈又变身回到运动员。
成为母亲之后,我觉得女儿就是让自己更好的那个人。我会时刻想着自己的一切将成为她的榜样,你对她的担忧和期待都需要自己先做的更好才行。我不再介意自己是不是那个唯一的冠军,更重要的是能不能成为让女儿感到骄傲的妈妈。所以不知不觉间,我真的让自己更乐观,更自信,更坚强也更豁达。这一切原本都是我寄予在熙熙身上的希望啊。
当然,和小时候一样,我还是想赢的,但是这次的输赢不再需要用胜负定义。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时间,不是一个精确的数字,更不是一个有形的领奖台,是我和丈夫、女儿的一次探索。
我会很想念这条赛道,也希望它记住我曾经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