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变革,创新先锋丨陈恩国教授、张冀松教授领航肺癌介入诊疗新浪潮

陈恩国教授、张冀松教授谈邵逸夫医院呼吸介入技术在肺癌诊疗中的新突破。

医学,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站在创新与传承的前沿,推动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

浙江大学医学院邵逸夫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在临床诊疗方面实力雄厚,在呼吸疑难与危重症的临床诊治能力及技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的建设、慢病防治与分级诊疗、临床教学与科研产品转化四大领域,已发展成整个中心成效最突出、特色最鲜明、影响力最大的核心体系。其在呼吸介入治疗技术上的突破,为医学界树立了新的标杆。

本期《心手相传》,我们继续对话浙江大学医学院邵逸夫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的两位杰出代表,浙江大学医学院邵逸夫医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主任陈恩国教授和副主任医师张冀松教授。听他们讲述呼吸领域的技术发展和变革。

技术引领:介入技术在肺癌诊疗中的核心作用

介入治疗在早期肺癌治疗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尤其为那些无法或不愿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这些技术手段丰富多样,包括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经皮穿刺消融技术——如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冷冻消融,以及支气管动脉化疗药物灌注和栓塞等。

在这一领域,陈恩国教授及其团队在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实践。不仅采用了多种常见的介入治疗技术,还特别开展了导航下的消融技术,如射频消融、微波消融和冷冻消融等,不断尝试和探索新的治疗手段。陈恩国教授特别强调,未来的治疗发展方向可能不仅仅局限于单一治疗,而是趋向于免疫治疗与全身治疗的联合应用,这种综合治疗策略有望成为肺癌治疗的新趋势。

推动肺癌精准诊断

“随着肺癌诊断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基因检测的普及,需要进行呼吸内镜介入诊疗的肺癌患者数量明显增加。”陈恩国教授指出,获取足够的病理标本是肺癌诊疗的第一步,而介入技术的发展使得即使是周围型肺癌也能获得精准诊断。

张冀松教授分享了呼吸内镜技术在肺癌鉴别诊断中的关键作用。她指出,周围型肺癌的诊断常面临挑战,因为肺部外周病变种类繁多,包括肉芽肿病变、感染性疾病等。导航技术的出现,使得医生能够直接抵达病灶并进行活检,显著提升了诊断效能。张冀松教授进一步解释,“无论是周围型还是中央型病变,包括纵隔淋巴结肿大,呼吸内镜技术都能提供直接的组织样本,有助于明确诊断。”

陈恩国教授强调,许多疾病的诊断高度依赖于病理取材,而呼吸介入诊疗技术的发展,使得病理取材更为精准和高效。他指出,呼吸介入诊疗技术不仅推动了呼吸学科的发展,而且在肺癌的综合治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助力晚期肺癌患者获益

除了早期诊断,介入治疗在晚期肺癌治疗中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利用血管内和非血管内介入技术,医生们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提升其生活质量,甚至有望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在这一领域,张冀松教授特别强调了介入治疗在处理大气道狭窄等并发症方面的关键作用。她指出,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不断进展,介入治疗与这些先进疗法的联合应用,为肿瘤的根治或长期控制开辟了新的可能性。这种综合治疗策略的发展,标志着晚期肺癌治疗模式的重大转变,为患者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和选择。通过这种多模式治疗,医生能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以期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新技术引领革命性改变

导航技术在呼吸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是近年来该领域的重要进展之一,它极大地提高了对肺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能力,尤其是在肺部小结节和外周病变的精准定位方面。这些技术包括虚拟支气管镜导航(VBN)、电磁导航支气管镜(ENB)以及新兴的机器人辅助支气管镜(RAB)技术。

张冀松教授分享了导航技术在呼吸介入治疗中的应用。导航技术的发展,使得医生能够精确定位肺部小结节,进行活检、消融治疗,甚至为外科手术提供精确的定位标记。张冀松教授提到,导航技术的应用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诊断定位,它在治疗、定位标记等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为呼吸介入治疗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陈恩国教授进一步阐述了导航技术在胸膜瘘等复杂病例中的应用,以及对初学者在学习和掌握气道导航中的重要作用。导航技术不仅提高了诊疗的精确性,也为呼吸科医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诊疗视野,使得原本无法处理的病例得以有效管理。

革新浪潮:临床研究与技术转化

临床研究推动了医学方法的革新,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作为临床医生,陈恩国教授和张冀松教授不仅处在与疾病斗争的最前线。还通过大量参与临床研究,探索新的药物、新的治疗策略,以及更精准的诊断工具,从而不断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临床试验,漫长和充满挑战

张冀松教授分享了参与临床试验的深刻体会。从发现临床问题、设计试验方案到最终的临床结果,整个过程漫长且充满挑战。张冀松教授提到,“陈教授在科室的介入学科发展和布局上倾注了大量心血,特别是在购置导航设备和建立内镜中心等重大节点上,陈教授都进行了深思熟虑的规划。”

陈恩国教授表示,尽管基础研究并非他的主要兴趣所在,但他对与临床相关的研究充满热情。他认为,临床医生在日常工作中最易发现痛点,从而进行研发或临床研究,这对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陈恩国教授还强调了呼吸介入技术在新兴领域的应用,以及与企业合作开发更符合临床需求的设备和技术的重要性。

冷冻消融技术,更安全更有效

为了响应早期肺癌治疗的需求,陈恩国教授团队在今年(2024年)2月份启动的冷冻消融治疗肺恶性肿瘤结节的单中心临床试验,旨在通过介入手段达到根治目的。陈恩国教授认为,介入治疗的未来在于早期肺癌的精准治疗,而冷冻消融技术以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为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与传统的经皮穿刺相比,经气道的介入治疗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因为它不破坏胸壁,减少了气胸的风险。冷冻消融技术因其低温特性,在消融过程中对周围组织的损伤更小,恢复更快,为患者提供了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陈恩国教授强调。

综合治疗在肺癌诊疗中的关键角色

在肺癌治疗领域,综合治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陈恩国教授强调,肺癌治疗需遵循规范,“呼吸介入技术虽重要,但必须在适宜时机恰当使用,以获得最佳疗效。这提醒我们,不应因掌握某项技术而过度倾向于使用它,而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陈恩国教授提倡,对于适合全身治疗、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的患者,应毫不犹豫地选择规范治疗。他强调,个体化治疗策略的选择应基于多学科团队(MDT)的讨论,以确保每位患者都能得到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肺癌患者数量不断增加,这一特殊群体的诊断和治疗成为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老年肺癌患者的诊疗具有一定的难点和挑战。陈恩国教授指出,老年肺癌患者常伴有多种并发症,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这些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手术适应性,使得手术治疗成为不可能。因此,呼吸介入治疗成为这些患者治疗的重要手段。陈恩国教授强调,“呼吸介入技术的发展,不仅为老年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也为早期肺癌患者带来了治疗的希望。”

· 总结 ·

在肺癌治疗领域,浙江大学医学院邵逸夫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在陈恩国教授的领导下,该团队积极开展多项研究与探索,深入介入治疗技术,为患者带来了多元化的诊疗选择。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和创新,邵逸夫医院预计将持续引领肺癌治疗的新趋势,为患者带来更丰富的生命希望和更卓越的医疗服务。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