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点值补贴没共识 医界盼政策常态化 低于0.9元就补足
健保署坦言,去年决定总额时,对疫后的影响还不清楚,难免会有失准。因总额中的「非预期风险及政策改变经费」不够用,健保提案动支健保基金,将西医基层、医院、中医的点值补至2019年水准,确保1点等于0.9元。(林周义摄)
新冠疫情回归常态后,民众出现就医反弹行为,导致点值被稀释,医界叫苦连天。健保署坦言,去年决定总额时,对疫后的影响还不清楚,难免会有失准。因总额中的「非预期风险及政策改变经费」不够用,健保提案动支健保基金,将西医基层、医院、中医的点值补至2019年水准,确保1点等于0.9元。会议耗时约5小时,未取得共识,将送卫福部决定。付费者代表认为,安全准备金没有动支规范,不赞同使用;医界代表则表示支持,且认为补点值配套应常态化,低于0.9元就补足。
健保署长石崇良指出,从类流感就医数据可见,今年第2季以来,就医人次明显上升,8、9月下降,10月以后又有增多趋势。健保总额预算是前瞻式的预算模式,前一年决定下年度的医疗费用支出。今年的总额是去年定下的,但是对未来疫情的影响还不清楚。
石崇良说,健保共有4大总额,西医基层、医院、中医、牙医,但是牙医未受呼吸道疾病的影响。总额当中,设有「非预期风险及政策改变经费」,因总额预算是以过去的历史经验来预估未来,难免会发生超出预估、失准的部分,就以此经费进行调控,避免影响医疗服务。
今年就医量变动过于巨大,造成点值过低,伤害医疗服务品质。对此,健保署提案,除了动用8亿「非预期风险及政策改变经费」外,也要动用约30亿的健保基金,将西医基层、医院、中医的点值补至2019年水准,确保1点等于0.9元。
石崇良说,今日的争议有2处,首先是3总额的管理方式各有不同,特别是医院总额,有些会在摊扣前先进行医院的小总额管理,有些则视区域的摊扣方式为之,影响最后呈现的平均点值,无法有一致性的补贴方式,健保署希望再找各个区域的总额部门进行讨论。至于西医基层、中医则较有共识,不排除先补足这2部门的点值,接下来将送卫福部决定。
另1争议点在预算,石崇良说,去年「非预期风险及政策改变经费」所列的经费是8亿,但补点值需要的经费远超过8亿。健保署认为这笔经费不易预估,过去几年度没有动用到,就会滚入安全准备金。同理,当预估失准后,就能动用安全准备金,但有委员持不同意见。
石崇良说,政院今年拨补了240亿公务预算进入健保基金,也是有考虑到疫情的影响,希望合理的补贴的原则之下,给予医疗机构适当的支持,毕竟秋冬来临,呼吸道疾病蠢蠢欲动。他也解释,依照《健保法》政府每年度负担本保险之总经费,不得少于每年度保险经费扣除法定收入后金额之36%,而这笔钱是在36%外,本质上仍属于公务预算,可用于补足8亿以外的不足之处,未用完的金额,会自然流入安全准备金。
社区医院协会理事长朱益宏表示,受疫情影响,今年第1季、第2季点值变差。台北第1季1点只有0.76元,第2季只剩下0.74元,经过摊扣后,医院非常辛苦。政府对医界的支付是「做1块给8毛」,若能有公务预算挹注来改善点值,将会非常好,健保署的配套是应该的。不过他也呼吁政府,应将补点值配套常态化,未来只要1点低于0.9元,就应有特殊的预算来拨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