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检找到胃息肉 医示警3情况快切「癌细胞已埋伏」

医师提醒若胃镜检查时,发现息肉的瘤体直径大于1公分一律建议切除,以防息肉里已藏胃癌细胞。(示意图,Shutterstock/达志)

不少民众在做胃镜健检时,发现胃里有息肉,感到很紧张。对此,肠胃科医师徐兆甸指出,胃息肉分为胃底腺性、增生性和腺瘤性3种类型,虽9成息肉属良性息肉,但若胃息肉的瘤体直径大于1公分,或是属于腺瘤性息肉,或是呈现红色不规则型的息肉,一律建议切除,以防息肉里已藏胃癌细胞。

联安诊所内视镜室主任徐兆甸指出,一般民众最常在全身健检进行内视镜检查时发现自己胃部长了息肉。「胃息肉该不该切?」「有没有癌化风险?」成为不少健检顾客的担忧。

徐兆甸指出,胃壁组织最内层为黏膜层,黏膜上皮组织长出来的突起物即是胃息肉,经统计,台湾的胃息肉发生率约10%;而胃息肉可区分为胃底腺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3种类型。

胃息肉该不该切除呢?徐兆甸指出,良性的胃底腺性息肉在内视镜中呈偏白色均质规则状粘膜,一般1公分以下,属于良性的息肉,观察即可,不用切除,但若是超过1公分,仍建议切除;若是看到腺瘤性息肉,不管大小一律切除,因为越大越会癌变,尤其是腺瘤性息肉若超过2公分则恶性机率上升。

徐兆甸指出,若在内视镜中呈现红色、粘膜不规则息肉,无法目测鉴别是良性增生性息肉或是恶性腺瘤性息肉,原则上都建议在做胃镜时一并切除,之后再以病理报告,确认是何种类型息肉。

徐兆甸指出,腺瘤性息肉就是俗称的胃腺瘤,虽然所占比例不到1成,但被视为胃癌前病变,因为有30%的腺瘤性息肉内部,已含有恶性胃癌细胞,发生的原因为幽门杆菌感染、萎缩性胃炎或家族性腺瘤息肉病。

徐兆甸建议民众从30岁起,就应安排第一次完整肠胃道筛检,包含粪便潜血检验、肿瘤标记(CEA)、大肠镜检查、胃镜检查,并养成每1到2年定期筛检的习惯。若及早发现腺瘤性息肉并切除,后续也建议检测幽门杆菌,并进行完整的杀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