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全球AI治理框架 陆学者:刻不容缓
今年7月在上海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演AI才艺秀。 (新华社)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人工智慧伦理与治理中心主任、国家新一代人工智慧治理专委会委员曾毅撰文表示,目前,还没有真正有效框架可支援人工智慧治理全球协作,当前非常有必要在更大范围的政府间组织包括二十国集团(G20)、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等,建立全球AI治理的网路框架。
曾毅之前在大陆《环球时报》撰文指出,人工智慧技术与应用发展迅速,现有的监管框架很难在速度与复杂度上与之相匹配。以生成式人工智慧为代表的人工智慧技术在赋能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为社会带来了一时难以解决的挑战。例如基于生成式人工智慧的虚假资讯对互联网和社会信任造成了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若任其发展,甚至可能会对全球政治稳定构成威胁。
文章认为,许多人工智慧领域的应用与社会、文化息息相关。因此,现代人工智慧的发展与应用必须保持极强的包容性和多元性。同时,许多人工智慧行业和产品都面向全球提供服务,这个时候,必须遵守不同的监管框架。因此,不同区域监管框架之间的介面与互通性对全球化至关重要。
曾毅直言,目前有一些国际性跨政府组织,旨在协调人工智慧的发展与监管,但都还不足以真正成为在人工智慧事务方面进行全球协调的平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工智慧伦理问题建议书》,算是当今有关人工智慧治理认可度最高的国际文件之一。
他表示,未来至少应在以下两方面支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努力。一,目前193个成员国已就建议书内容达成一致,进入实施阶段。成员国应当积极支持并实施建议书中的价值观与政策,实施相应的技术和社会行动。二,各国以及各政府间组织应当从这项努力中寻找灵感,并将其积极扩展到教育、科学和文化的领域之外。
文章说,更有效的全球治理框架能够整合现有的分散治理,其中联合国应是这一框架的核心。而这个新机构的机制应足够灵活和自我调整,以应对新的变化,不仅能够及时处理新兴的近期风险,并有能力为长远风险提供富有远见和深思熟虑的方案,有效地协调和指导人工智慧发展的主要机构和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