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习用人建立「政治标准」 恐不利决策理性化

开南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副院长张执中认为,习近平对高层领导干部建立政治标准,不利于决策的理性化。(朱绍圣摄)

政大国关中心8日举行「中共二十大政治菁英甄补:趋势与挑战」研讨会,文化大学社科院院长赵建民与开南大学人文社会学院副院长张执中发表论文指出,中共总书记习近平打破「七上八下」的年龄界限,对高层领导干部的「能上能下」建立政治标准,可能导致菁英甄补更强调「红」高于「专」,不利于决策的理性化。

该论文汇整2016年至2022年中共二十大召开前,遭开除党籍之中管干部与省管干部共2143名,包含惩处指标分布,特别是违反政治纪律之内容与特征。张执中表示,习自中共十八大以后所建立的巡视工作与纪律规定,持续成为中央管理干部的工具;干部的贪污、迷信与忠诚问题则是习汰除干部的重要依据。

张执中说,中共十九大以来,习在菁英甄补的过程中,一方面以谈话调研取代胡锦涛时期的票决制;另一方面则是在调研中呈现政治标准的重要性,即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他指出,这不只解决地方干部贿选对中央「党管干部」的干预,也让菁英甄补的目标从新老交替转向强调政治标准。

然而,习的政治标准改变了传统政绩导向的甄补规则,往常发挥地方积极性的作法,如今必须考量政治风险而观望,并积极追随中央路线。论文提到,当前中共中央对疫情的清零政治目标,使地方领导干部陷于一票否决与形式主义的两难,证明领导干部向上依附的惯性。

张执中认为,这样的「新常态」将延续至中共二十大后,可能导致菁英甄补更强调「红」高于「专」,而不利于决策的理性化。中共中央为保证干部的忠诚,必须持续透过巡视与整风等「动员式治理」来掌控,也不利习近平所设定的治理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