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秀枝》87岁TSO桂冠指挥 殷巴尔 带回强心针
简秀枝》87岁TSO桂冠指挥 殷巴尔 带回强心针
【爱传媒简秀枝专栏】台湾果真是宝地,让国际知名指挥家殷巴尔(Eliahu Inbal,1936-)回来了。
今年87岁的殷巴尔,有情有义,他挺直腰杆子,在国家音乐厅上演萧斯塔科维契(1906-1975)悲壮交响诗,以音乐倾诉人性的恐惧与希望,共织人道关怀的深情网络,铿锵有力,令人动容。
殷巴尔目前获颁为TSO桂冠指挥,与俄罗斯籍男低音格里高利.施卡鲁帕(Grigory Shkarupa,1989-)、木楼合唱团,以及TSO(台北市立交响乐团),共同演出。与犹太历史紧密关联的经典作品,殷巴尔与观众,肝胆相照的经典呈献。
以色列裔的殷巴尔,个头不高,明显发福,头顶白发稀疏,他一身宽松老式西装,站着指挥台上,看不出已逾八旬,还是英气逼人,指挥萧斯塔科维契的《第13号交响曲》时,全神贯注,磅礡气势。
殷巴尔对萧斯塔科维契的作品,非常熟悉,尤其《第13号交响曲》,曲意深刻,令人激愤难平,他在曲子的诱导,精准到位,当激动处,手舞足蹈,他把脸上的金丝边眼睛震飞,直落在中提琴乐手跟前,让乐手赶紧捡起眼睛,拿到指挥台前,无视该音乐会是全程录影。团员对德高望重的资深音乐人,敬重至极,温馨的插曲,让台下听众会心一笑。
殷巴尔本身就是诠释马勒、布鲁克纳、萧斯塔科维契等经典作曲家的作品的大师,自从2019年8月,出任TSO艺术总监与指挥以来,力推他们作品,因为演奏马勒、布鲁克纳和萧斯塔可维奇等3位大师作品,几乎就等于演奏全部。
近3年,疫情扩散,老人家冒着染疫风险,长途跋涉,又得忍受隔离,出关后带着TSO 磨箭养兵,经常碰到疫情升高,准备好的演出,又被取消,让他不胜其扰,也疲惫不堪,忍痛在去年中,解除合约。
眼见着俄罗斯总统普丁(Vladimir Putin,1952-)对乌克兰发动战争,这一年多,乌俄战争的荒谬,带给台湾绘声绘影的压力,殷巴尔十分不平。当疫情渐歇,殷巴尔接受邀请,又千里迢迢,从英国飞回台湾,决定用音乐表达他反侵略、反独裁的立场,力挺民主圣地台湾。
首先,他选择萧斯塔科维契的《第13号交响曲(巴比雅)》,作为TSO音乐季的首场演出。萧斯塔科维契在世时,一再用音乐唤起人民,对暴政的反抗以及对自由正义的契盼,其中,《第13号交响曲(巴比雅)》是经典中的经典,诉说二战时期,纳粹在苏联屠杀犹太人悲怆史实,作曲家冒着生命危险,呼吁人类对抗不公不义,同时回头审视历史,从中学习互助、互爱的课题。
殷巴尔非常期待为台湾乐迷,演出萧斯塔科维契该首伟大作品,以回报台湾民众对他的友善、信任与支持。除了TSO精锐尽出,士气大振,还有高帅英挺、音色醇厚的男低音格里高利·施卡鲁帕,嘶吼呐喊式地传达悲悯与愤怒心情;由彭孟贤率领的木楼合唱团,卖力相挺,共同诠释经典巨作,留下史诗级的经典之夜。
「萧斯塔科维契在世时,就勇于以作品批判时局,而他的作品中,不是只有批判,还有对人类历史的审视与会省思。」殷巴尔有感而发。
二次大战之后到现在,世界好不容易维持紧绷、但相对稳定的状态,怎料1年多以来,世局正在逐步崩解,人类在面对国际局势的混乱,价值观念的扭曲,应该回头向历史学习,用智慧化解危机。
提起悲壮的萧斯塔科维契的《第13号交响曲(巴比雅)》,取材自俄国诗人叶夫图申科(Yevgeny Yevtushenko,1932-2017)同名诗作。交融着文学与音乐辉光。原诗以哀痛的笔触,抒写对历史的省思,作曲家采用宏大的管弦编制、男低音、合唱团,构筑成五乐章交响巨作。
萧士达高维契生前在创作上,先有「战争三部曲」,即第7、8、9号交响曲,之后,他于1958年至1962年期间,又创作了以革命为题的「革命三部曲」,也就是第11、12、13号交响曲,《第13号交响曲(巴比雅)》正是他「革命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特别重要。
该作品中,人声加入,磅礡的乐器配置,和精妙的打击乐,教堂的叮当声,隐约可见,马勒生死影子,尤其发自肺腑的雄壮人声,低吼着寓意丰富的诗句,激荡出怒涛般强大能量,呼吁人类审视往事,从中学习互助、互爱的课题,同时不要让悲剧历史,一再重演。
当时间回到1941年9 月,占领基辅的德国纳粹军队,与乌克兰警察,把留滞城中的犹太人,驱逐到巴比雅峡谷,让他们以百人左右,组成纵队,分批进入峡谷。
然而,进入峡谷队伍,却遭到等候在前的机关枪扫射,死伤者直接坠入谷底,很快又被坍塌的崖壁淹没,惨绝人寰的手法,一再重复,几天下来,就有3万多名乌克兰籍的犹太人,被纳粹杀害,血流成河,天地不仁。
在后来的几个月里,进入巴比雅峡谷的,包括犹太人、吉普赛人、苏维埃战俘,以及抵抗人士,累积达十多万人,通通被如法泡制,残酷屠杀。
俄罗斯籍诗人叶甫坚尼‧耶夫图辛科悲愤交加,以他所见的残忍经过,作了5首诗歌,让时人为亡命者,共掬一把同情泪。叶甫坚尼‧耶夫图辛科则代表着苏联年轻一代的文化诗人,诗的主旨,是叙述二次大战时,犹太人在基辅所遭受到的大屠杀,意在强烈攻击反犹太主义。该首诗,暗示与抨击当局对于少数裔或异议份子的残暴行为,其中犹太人被认为是受凌虐的典型。
天生反骨的血性作曲家萧士达高维契,在愤怒之余,把该诗作转化成《第13号交响曲(巴比雅)》,分为5个乐章,即一首诗一个乐章,里头歌词,深入浅出,全部改写成雅俗共赏,让合唱团以通俗的母语唱出,内容则涵盖苏维埃民间各个向面的生活点滴。
萧斯塔高维契在全曲中,围绕着死亡的主题,意图凸显战争的残忍,以及人命遭到践踏的惨状,每个乐章都附有歌词,透过男低音独唱,以及男低音合唱团,浑厚低沈中的嗓音中,回首人间炼狱下,有如安魂曲般,抚慰苍生。
萧斯塔高维契不断凸显公民性的问题,表达他的人权的关注,因此不容于赫鲁雪夫(1894-1971),埋下被整肃的祸因。
尽管萧斯塔高维契《第13号交响曲(巴比雅)》,在意识型态上,不受到苏联当局的允许,但是就艺术创作的手法上,非常具有创新吸引力,他没有采用奏鸣曲式,而是以回旋、变奏曲式,构筑全曲,令人耳目一新。
原本只是声乐与管弦乐的单乐章想法,后来根据诗歌的章节篇幅,扩增为5个乐章的交响曲,后面加入的4个乐章,算是相当大手笔作法。
尤其交响编制庞大,除三管编制外,更有大规模的打击乐,近80人的弦乐手,以及男低音独唱,外加近百人的男低音合唱团,使整个乐曲,展现磅礡气势,不但人命关天,大是大非的史诗型巨献,莫此为甚。
萧斯塔科维契 自1943年起,对犹太人主题,产生兴趣,他曾为犹太裔的作曲家Venyamin Fleishman的歌剧—Rothschild’s Violin 配乐,该首曲子的特质,可视为萧斯塔科维契标准的犹太语法,在完成该歌剧后,萧斯塔科维契再次以相同的手法,在他的第二首《钢琴三重奏 》出现,在其最后乐章出现的「犹太死亡之舞」,乃反应他在听到 (Holocaust)大屠杀以及希伯来语的(Shoah)的专业回应。历史的统计告诉大家,二次世界大战时,被纳粹屠杀的人口,接近600万人,欧洲犹太人的血泪故事,果然成就了该乐章。
1962年12月18日,萧斯塔科维契《第 13号交响曲》,在莫斯科首演,由俄罗斯指挥家孔德拉辛 ( Kondrashin, 1914 - 1981 ),带领莫斯科爱乐,搭配男低音葛洛马兹基,以及俄罗斯共和国合唱团、古尼馨音乐大学合唱团一同演出。
然而,由于题材敏感,政治立即介入,首先,当局坚持修改剧中敏感部份,还建议需把其他战争的受害者,也放进《巴比雅》中,凸显天下本来就是乌鸦一般黑。
然而,仔细检查之后,曲中第二、四乐章,阐述的苦难与恐惧,让人对独裁政权,不寒而栗。
史达林主义者尽其可能地阻挠该曲的演出,男低音独唱,甚至被迫离开乐坛。
一世才子萧斯塔高维契,彰显人道的主题,必想受到赫鲁雪夫的压力,尤其采用耶夫图辛科诗作内容,文化人指桑骂槐的本事,更让当局无忍受,最后黯然收场。
还好,在海外萧斯塔高维契《第13号交响曲(巴比雅)》风光无比,诗人与作曲家都受到肯定与欢迎。1970年由尤金‧奥曼第(Eugene Ormandy,1899-1985)指挥费城管弦乐团为该曲在海外首演,西方总算有机会聆赏该曲,也一并向萧斯塔高维契与耶夫图辛科,表达衷心敬意。
身为国际一线指挥大师,殷巴尔视萧斯塔科维契《第13号交响曲(巴比雅)》是世界的警钟,也是社会良心。以TSO 桂冠指挥,重返台湾的音乐舞台,殷巴尔掏心掏肺,涌泉以报的心情,倍让乐友喜欢与尊敬。
极权专制,可以屠杀宰治一些人,但不会长久,历史教训不能遗忘,殷巴尔提醒大家,人道关怀、善良互助、共同张显人性价值才是王道,也才能成就不朽。
距离萧斯塔科维契的离世,已经接近半个世纪,世人还没有真正从《第13号交响曲(巴比雅)》曲子中得到启发与智慧,距离正义的理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然而,个人的纯正意念,终将战胜了一切的专政与压制,为殷巴尔重登台北国家音乐厅与高雄衞武营音乐舞台喝采,殷巴尔带给台湾的,不只是音乐飨宴,更是心灵鸡汤。因为,殷巴尔总是千里迢迢,飞抵台湾,用行动提醒大家,有爱,行遍天下,正道,天长地久!
作者为典藏杂志社社长
照片来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见作者脸书,经授权刊载。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