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秀枝》艶红才女配桂冠指挥 TSO 老琴名曲传天籁

简秀枝》艶红才女配桂冠指挥 TSO 老琴名曲传天籁

【爱传媒简秀枝专栏】俄罗斯小提琴家芭耶娃 (𝐀𝐥𝐞𝐧𝐚 𝐁𝐚𝐞𝐯𝐚,1985-)一身艶红,把孟德尔颂(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协奏曲,拉得如痴如醉,和满头地中海秃的桂冠指挥殷巴尔 (Eliahu Inbal,1936-),相映成趣,成为台北中山堂一夜美谈。

芭耶娃穿的是带有萤光亮光的艶红礼服,肩头夹的是义大利瓜内里(Giuseppe Guarneri Grau,1698-1744)1738年制作的名琴「前克罗尔」(ex-William Kroll),圆润饱满,咬音非常清楚,有如黄莺出谷,尤其她采用弹性速度(Rubato),加上成熟老练 TSO的桂冠指挥殷巴尔,刻意把乐团的音量压低,让细致绝美的琴韵,绕梁驰骋,克服掉中山堂的音效缺失,留给全场听众,高品质享受。

该琴透过伦敦比尔琴行(J & A Beare)的热心协助,由匿名赞助者慷慨出借,让台湾听众有机会聆赏到天籁级琴音,尤其当红才女配陈在名琴,美不胜收。

孟德尔颂《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该作曲家

第64号作品,也是最后一部重要的协奏曲,最为流行,也是最常被演奏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

该曲影响了很多作曲家,大家把该协奏曲的形式,用在各自作品中。比如说,柴可夫斯基在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同样把华彩乐章,放在再现部的前面,而西贝流士的小提琴协奏曲,则把华彩乐章作为发展部的扩展。在该曲之后,很少有作曲家不再写出华彩乐章,像莫扎特,或贝多芬时代,任由独奏家发挥,不间断的演奏方法,同样影响了许多作曲家,比如李斯特的第2钢琴协奏曲。

孟德尔颂《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一出演,就获得成功,评论家给予好评。被认为是19世纪末演出曲目中最重要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

1906年,约瑟夫·姚阿幸(Joseph Joachim,1831-1907)在他75岁生日宴上说:「德国人有4支小提琴协奏曲。最伟大的,最不容置疑的是贝多芬,布拉姆斯的,最为严肃。而感情最丰富,最有魅力的是布鲁赫,但最能触动人心的,则是孟德尔颂的作品。」那段谈话,仿佛为该曲在名家之间,正式定了调。

孟德尔颂《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旋律,本来就悠扬动人,尤其在均衡的乐曲结构中,充满着浪漫情怀,而芭耶娃的咬音精准,细致灵敏,充满情感,让幸福洋溢、光辉灿烂,浪漫氛围,溢满厅堂。

今年38岁的芭耶娃,第一次来台北,她选择艶红色长礼服,展现青春魅力,宽松的上半身,让拉弓夹琴不受拘束,同时,后背两处裸露,把日正当中的女神魅力,呈现出若隐若现的效果。尤其站在87岁的殷巴尔身旁,两人年纪相差49岁,足足两个世代,强烈对比,但颇有祖孙情,也是一种温馨。

乌俄战争在台湾,有些敏感,芭耶娃也毫不掩饰她心中的反战情绪,她对众多生命被摧毁而感到悲哀。芭耶娃曾说:「从战火初起,就无法忍受,没有人相信它何时结束,是场绝对的灾难。」

音乐虽然能跨越边界,芭耶娃希望透过音乐传达出慰藉与希望,她曾在最近某场的演出的安可曲中,赞扬爱尔兰接收成千上万的乌克兰难民,借以表达对乌克兰的支持。芭耶娃甚至强调,最黑暗的时刻,是在日出之前,大家记住,黑暗之后,必见光明,她始终心存善念,相信恶的尽头,必见善良。

芭耶娃果然智商与敏感度高人一等,昨晚她特别在艳红礼服的胸前,别上黄蓝色饰品,一眼就看出是乌克兰的国家标准颜色,表面上增加她造型美观,其实是要告诉包括台湾听众在内的世人,她是反战的,是乌克兰忠诚支持者,透过主动的自我消毒,想要化解大家对俄罗斯音乐家的可能抵制行为。

芭耶娃的慧诘灵巧,不只在衣着装扮上,她被重视的,还是演奏技巧下,流泄出的上等音色,难怪有人形容芭耶娃的琴音的清澈透明程度,仿佛是把音符刻意打磨过,成为光泽闪耀的珍珠或宝石,因此可以呈现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境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样的晶莹剔透,直接传递给听众,让大家享受着第一手的纯真与感动。

没有挤眉弄眼、滥情造做,芭耶娃专注投入的神情,有如经典维纳斯,美得出神,靠着精湛技巧,弓起弓落,速度飞快,细腻超凡、温暖又甜美,抚慰着全场听众饥渴疲惫的心,令人动容。而红衣少女vs. 秃头指挥殷巴尔,年龄相差半个世纪,足见音乐可跨越世代与族群,可喜可贺。

芭耶娃出自俄罗斯音乐家庭,5岁在名师丹妮洛娃(Olga Danilova)指导下开始学习小提琴,之后,前往莫斯科,进入中央音乐学院和国立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学习,师从葛拉许(Eduard Grace)。除了正规学校教育外,芭耶娃也曾跨域受教于大提琴家罗斯特·罗波维契(Mstislav Rostropovich ,1927-2007)、日籍指挥小泽征尔(Ozawa Seiji, 1935-)、以色列提琴家明兹(Shlomo Mintz,1957-)以及俄罗斯提琴家加里茨基(Boris Garlitsky,1952-)等等,吸收百家之所长,内化为她个人所有。

天才出年少,对芭耶娃来说,正是如此,她在16岁那年,就拿下第12届维尼奥夫斯基国际小提琴大赛 (12th International Henryk Wieniawski Violin Competition) 首奖,一战成名,随后,又夺得莫斯科帕格尼尼国际比赛(Moscow International Niccolo Paganini Competition,2004)首奖,并在仙台国际小提琴比赛(Sendai International Violin competition ,2007),同时囊括金牌奖与观众奖,才气与人气齐飞,烙印了众人对她的深刻、美好印象。从此,芭耶娃便以独奏家身份,游走于世界各大知名音乐厅,展开她的职业演奏生涯,一路受到瞩目。

芭耶娃演出的小提琴协奏曲,是2018年出版、最近才被发现的1844年版本,与过去大家所熟悉的费迪南德・大卫 (Ferdinand David,1810-1873)版本,有些许差异。

陌生版本,对芭耶娃而言,一点也没有违和,因为2020年,芭耶娃已经与莫斯科的Persimfans乐团,合作灌录该版本,让该首不朽作品,在演奏史上,跃上表演舞台,开启了新篇章。

座落在莫斯科 的Persimfans乐团,成立于1922年,是世界上第一个无指挥的管弦乐团。芭耶娃认为,该版本的诠释,源自于对音乐思想的自由、极大专注度、灵感和沟通的渴望,并理想地实现在室内乐演奏中,出神入化,成为聆赏上的至高享受。

至于TSO 的整体表现,可圈可点,桂冠指挥殷巴尔,对于TSO长年因为排练与演出场地的局限,心知肚明,但他采取圆融对策,一面带着TSO力争权益,但他花更多心思在鼓励团员,透过他老到经验,提振士气,让演出更顺遂,力保音色品质,留住口碑。

就像在中山堂演出,老旧空间,可说先天不足,只能靠后天的人为克服。殷巴尔为了凸显芭耶娃绝美细致音色,除了配合独奏家的弹性速度外,更刻意压低乐团各声部音量,确保后段乐手的听力所及,整个乐团控制为陪衬角色,绿叶捧红花,更多的和谐与默契,在殷巴尔的眼神交会中,大家心领神会,也留给观众更多的惊喜与感动。

一曲终了,听众处在亢𡚒中,芭耶娃再以「小提琴之王」尤金·易沙意 (E. Ysaÿe,1858-1931)的奏鸣曲 5、第一乐章《曙光》(L’aurore) ,作为安可曲,献给中山堂的全场观众。

该曲柔和婉约,又极尽炫技之能事,芭耶娃拨弦拉奏,一体成形,专注沈着,凝结了所有的感官能量,如泣如诉,绝妙不可言喻。

大家给予芭耶娃满满掌声,而她也在连续几次谢幕之后,她把近300岁的「前克罗尔」名琴,留在后台,阳春双手,捧着笑颜,走出舞台和大家道别,预示着她将再来。

热情的听众,掌声再起,大家对眼前艳红才女,肯定有加,鼓励宠爱之外,更展现台湾人对远客来访,特有的温暖人情味,让掌声与弦韵,持续绕梁回荡!

作者为典藏杂志社社长

照片来源:作者脸书截图。

●更多文章见作者脸书,经授权刊载。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