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秀枝》战栗的泥土 谁来抢救侯金水的泥塑作品?

简秀枝》战栗的泥土 谁来抢救侯金水的泥塑作品?

【爱传媒简秀枝专栏】日前走访台南美术馆,看到一展间全是台湾泥塑家侯金水(1948-)的艺术作品修复展,曲卷扭动的身躯,表情凝重,悲寂凄凉,令人动容。

南美馆馆长林育淳告诉我,那些全是侯金水早年「难民系列」的原版泥塑作品,共6组件,艺术含量很高,经过玉山文教基金会赞助修复完成。但作品状况已经很脆弱,该馆小心翼翼地作了修复后分享展,让艺术饕客可以回头欣赏艺术家早年作品。但因为没有多余经费,可以再协助艺术家翻铜,未来的保存,还是令人忧心忡忡。

侯金水是嘉义县六脚乡溪厝村人,学历只有国小五年级。然而,天赋异禀,没有拜过老师,也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却能掌握艺术神髓,依照自己的初心,信手拈来,形塑出他悲天悯人的泥塑天地。

正因为非学院派,也没有传统创作的束缚,他的泥塑人物更真、更拙、更朴,令人爱不释手。

侯金水从小家境贫穷,据说,13岁时,他带着20元和慈母特别为他包的8粒粽子,从嘉义北上,投靠远在宜兰的大哥。

他的大哥,在罗东作建筑包工,侯金水跟着兄长作杂工,挑水泥、拌砂石,辛苦落脚,下工后,他用工地挖来的粘土,塑造身边的人物及小动物,用那样的转移,忘掉白天干粗活的疲累与茫然。

退伍后,侯金水在莺歌陶瓷厂找到工作,帮艺品店进行手工艺品翻制和浮雕新作。拜了他的艺术本能,手脚俐落,造型突出,十分受欢迎。

1978年在友人的鼓励下,放弃商业性的工艺品雕塑,转而专注于艺术创作。短短5年,发展迅速,成绩斐然,旺盛的创造力与细腻的观察力,倍受肯定。

就在一个偶然机会下,侯金水看到故宫博物院展览《清明上河图》,精彩的故事铺陈与细腻人物造型,让他惊讶与感动。于是他花了一整年时间,把《清明上河图》的人物具象化,果然完成了泥塑版的《清明上河图》,长36尺、高1.1尺,其中亭台楼阁、花草树木、溪流画舫,栩栩如生。

美国休斯顿一家贸易公司代表,在台湾找代工厂下单订货,有机会看到作品,惊为天人,马上出价两佰万元,运走作品。

当时给了侯金水莫大鼓舞,原来他的作品是艺术品,有价格,而且可以被收藏。但生活中的伯乐,还是不太多,侯金水一直在拮据状况下,执著于艺术。

生长在穷困中,侯金水对于社会底层,感同身受,他的作品,一直散发着凄寂悲凉感,让人拭泪。

早年为了反映漂流在海上的越南难民,他着手雕塑越南难民系列,特地到澎湖的越南难民中心,去住了两个月,每天和难民生活在一起,观察他们、关怀他们,他要为不平静的时代,烙印下苦难悲歌。

在侯金水超过半世纪的创作生涯中,迭有感人作品,包括反映当代大时代苦难的连作、医院里等待看病的焦虑母子,街头游民,他简直把苍生的悲愁,全表达在泥偶的肢体与颜容上,真诚无邪,刻骨铭心。

曾有出版社为侯金水发行传记书,取名《战栗的泥土》,名如其人,令人肃然起敬!

来回凝视着眼前生动,又脆弱的泥塑作品,心𥚃浮出的念头,谁来抢救侯金水,一位已经74岁,还在和现实中的五斗米,折腰伤神,烦恼作品的永续性。

作者为典藏杂志社社长

照片来源:作者提供。

●更多文章见作者脸书,经授权刊载。

●专栏文章,不代表i-Media 爱传媒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