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青少年自殺死亡率逐攀升…學界提4大原因 政府、家長如何預防?

情境示意图,与新闻当事者无关。图/Ingimage

生育率低迷,少子化成国安问题,在「生不如死」的人口结构下,台湾青少年自杀死亡率近10年来逐年攀升,去年创下新高,自杀通报人次亦然,加上今年起学生坠楼案频传,俨然是重大公卫议题。相对其他年龄层,青少年自杀率明显呈增加趋势,从学界、医界再到家长的分析来看,这些国家主人翁,为何不愿长大?

2014年起,14岁以下、15至24岁,两个年龄层自杀死亡率,都有增加趋势,去年甚至都创下新高;据卫福部统计,每10万人口自杀死亡率,14岁以下,从2014年的0.1人增至2023年的0.9人;15至24岁,从2014年的5.1人增至2023年的10.9人。

15至24岁自杀通报占比高,2020年起位居第二

相对25至44岁、45至64岁、65岁以上,三个年龄层的自杀死亡率虽有起伏,但未如青少年族群有明显增长趋势。

从自杀通报人次及占率来看,14岁以下,从2014年的363人次(1.3%),逐年攀升至2023年的3365人次(7%);15至24岁,从2014年的4039人次(13.9%),攀升至2023年的13244人次(27.7%)。

值得关注的是,2020年起,15至24岁的自杀通报占率,正式超越45至64岁,位居所有年龄层第二,仅次于25至44岁的自杀通报占率。

学界分析四大原因!精神科医师:正视情绪困扰警讯

对于青少年自杀率上升相关因素,就学界观点来看,由张奕涵、张书森所撰、2023年刊登于《台湾卫志》的〈台湾青少年自杀率上升的相关因素:对预防策略的启发 〉一文,提及台湾家庭结构变迁,近年离婚率增加,当代更多青少年面对相应压力,以及网路使用普及、心理困扰趋势增加、自伤行为常态化,都是可能原因。

亚东医院心理健康中心主任陈俊霖指出,青少年自杀率攀升涉及多种因素,包括对未来的希望感下降、心理调节功能未臻成熟、家庭支持系统削弱等,以及社会快速变迁与环境压力,也可能让他们更易感到无助、绝望。

他表示,自杀行为背后常伴随情绪问题,若出现情绪困扰,就是一种警讯,如情绪低落逾两周以上,影响日常生活、正面情绪消失,就需要高度关注。

陈俊霖表示,从预防角度而言,呵护心理健康,家长可协助孩子建立稳定人际连结关系,并培育发展健康的纾压活动,包括运动、音乐、绘画等,都能在面对压力高涨时,适时发挥舒缓作用。同时,当孩子出现情绪变化、功能受损征兆,及早寻求专业医疗的评估与介入,十足关键。

政府方面,可推动多元辅助治疗资源,如绿色照护、艺术、音乐疗愈等,尝试将自然元素引入疗愈过程,如美国森林疗愈、园艺治疗等,都显示出接触自然,对维护心理健康有正面影响。整体而言,积极投入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资源,让每个孩子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疗愈方式,进而预防问题发生。

教养策略须改变!家长:完善校园心理支持系统

国教行动联盟理事长王瀚阳表示,当前父母普遍仍在相对威权、高压的教育体制成长,但随着时代更迭,教养方式也须大幅革新。另外,资讯满天飞的时空下,孩子普遍对资讯掌握程度与自我期待程度提升,导致压力增倍。

他也提及,现在青少年伴随各种3C产品成长,从幼年开始使用,已被证实影响大脑发展,导致学习、情绪调节能力下降。饮食也是关键,加工食品、高糖饮食在安抚短期情绪上可能有效,但长期却对神经发展与健康不利。

王瀚阳认为,当前政府对青少年的情绪教育、家长教养支持,其推动力度有限,目前仍多依赖民间团体。他建议,政府应协助父母学习新型态的教养方式,也应编制相关手册供父母参考指导;此外,在校园端建立更完善心理支持系统,并减少标签化及污名化影响。

★珍惜生命,若您或身边的人有心理困扰,可拨打安心专线:1925|生命线协谈专线:1995|张老师专线:1980

(本文出自2024.11.21《远见》网站,未经同意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