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會20年現況篇/社會容錯 扭轉監管思維
政府当年成立金管会的理想与实际,基本上有落差,一位资深官员回想,最初是为了金检一元化,后来变成金融监理一元化;原本要仿英国金融监理总署(FSA)的公法人独立机关,最后是预算、人事都未能独立。
金管会2004年7月1日成立,采委员制,委员会是金管会最高决策机构,首任主委龚照胜出身外资圈,想要塑造新的监理文化与思维,重用委员,委员也积极争取表现。
当时,九位委员是金管会的灵魂人物,每位个性鲜明,对内对外讲话都很直率。他们抱着使命而来,跟文官互动常有冲突,官员私下称他们是「九个太阳」。
委员一人一把号,各吹各调,常让行政院感觉难以控制,一位官员说,当时行政院「差点想把金管会塞回财政部」,要透过组织调整,把金融政策权划归财政部。
更让人震惊的是,金管会成立不久,检查局长、主委就因弊案黯然下台,接着又有委员涉及收受贿赂,创下金融监理机关被搜索的首例。这一团乱,直到金管会主委胡胜正上任后才慢慢稳住军心。
八年后,金管会从委员制改成首长制,重新挂牌,委员会变成咨询性质,现在则剩财政部、经济部等机关代表,但多数部会都指派副首长开会,形同虚设。
资深官员说,当初委员制并非全然不好,拥有不同专长的委员,确实也常提出各种新思维,火花四射却也脑力激荡,现在则是全看主委风格。
监理重于发展,是外界对金管会最常见的批评,被视为风格开放的新任主委彭金隆,外界赋予很高期待。
彭金隆上任前曾与金控业者座谈,一位与会高层说,会上有很多人批评金管会太官僚、管太细,比如官员会跟业者说「不要一口气送太多案件过来,会来不及审」,又或者,被重点管理的公司,要先把董事会议程送到金管会,让人摸不清楚谁才是董事会。这听起来有些「离奇」,实则与金管会员额少,又怕出问题被外界放大检视,背后有其无奈。
国泰金总经理李长庚认为,台湾监理官员的素质跟努力程度都非常高,只是受到框架限制,社会少有容错空间,员额又不足,逐渐变成怕出错,也形成「重监管轻发展」的监理文化。他认为,社会如果期待金管会要大开大阖,发展过程就要给主管机关容错空间,否则没人敢尝试。
新世代金融基金会董事长陈冲也提到,政府要高度管理金融业,是因为金融业牵涉到取用社会大众资金,换言之,如果不涉吸收大众资金的,像券商等就不用管太严,「金管会要评估不用管的就不要管,把时间拿来做规划」,监理思维要与时俱进,古老金融也要用新眼光看待。
(系列三之一)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