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科技停看听-金融科技新契机 智财布局是关键

数位生物辨识验证确保人证合一,具发明专利,更能完整虚实身分验证,为数位身分验证提供更可靠机制。图/美联社

随着金融科技崛起,近年美国与中国申请金融科技相关专利案件数大幅上升,韩国、日本等国亦积极加速相关策略布局。金融产品服务随着科技革新不断进步,如何掌握先机,抢先专利布局,已然成为各国金融科技业者经营的关键策略。

■灵活运用专利,

抢国际市场如虎添翼

金融业为特许事业,高度监理,台湾尤甚,其包括产品开发、作业流程及内控程序相对制式规格化,因此在数位转型过程中,容易扼杀技术创新,更遑论突破?然金融科技业者凭借组织扁平、研发动能弹性且高效,相较传统金融更有机会抢下滩头堡,其中致胜关键在于智慧财产权。若能灵活运用智财专利,攻守自如,创新市场抢进国际,如虎添翼;反之,不仅减降业者投资意愿、扼杀创新动能,更容易致使金融机构等从业者高度曝险于专利之前。

以数位身分验证为例,国际金融科技业者及国内金融机构多采用便民之「持证自拍」等数位身分验证方式,相较FIDO、自然人凭证等机制,更受到台湾检察官体系推崇且其技术采用全自动辨识流程,结合人工智慧(AI)、生物特征、活体辨识以及光学字元辨识(OCR)等技术,灵活弹性应用多因素验证(MFA),确保人证合一,具有发明专利,更能完整虚实身分验证,为数位身分验证提供更可靠机制。

后疫情时代,使用者青睐先进科技,但台湾许多金融机构似乎没跟上,话说金融机构现行身分验证虽然数位化,但其掺杂更多人力作业流程,如后台征信判断、前台身分核实等,此现象与金管会倡议数位发展似乎背道而驰。金管会为促进金融科技产业发展,特设立金融科技发展与创新中心,希望借由推动金融科技的技术和应用,以符合资料安全和隐私保护朝向永续经营发展。然而从市场落实面观察,前述目标在特许金融机构实施成效似不如预期,数位化的机制仍停留在表面功夫,亟需加强升级。

■金融业应更重视专利;

政府则应鼓励多元参与

自「金融科技发展路径图1.0」发布后,我国产官学界着墨评论甚多,各大金融业者也推出一连串数位革新,然而以数位身分验证观之,虽采用人脸辨识、指纹辨识等生物特征辨识,但内部仍有许多人工介入的程序,虽言风险考量,然其不知因叠床架屋而弱化金融数位,更因AI横空出现而加速悖离?台湾金融机构挟带资源之强势,表现保守之态度,不重专利之行为,实不利数位金融典范之移转。

所谓数位金融是指透过网际网路、行动通讯和AI等科技,将金融服务数位化、多元化,关注数位转型;而金融科技,则是将科技应用于金融及产业活动中,以改善、创新金融服务与流程,串接金融与产业贴近典范移转。从长远发展观察,我国应全面发展AI金融科技,相关策略布局不应受限于传统金融,而应推动更多元参与、永续经营高度包容。

面对这些结构性问题,可能需要从政府角色更积极推动,政策方针明确将金融科技定为发展核心,翻转金融机构封闭保守心态,引进更多金融科技解方,与此同时政府介入引导金融科专利保障,跨域业务合作,让更多专利技术进入以良善循环产业发展。企盼我国能在政策引导下,善用专利开创更大金融科技市场,以实现金融全面赋能产业,加速国际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