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虾奖/李光爵的《鸡排英雄》

文/李光爵

台湾电影经历80年代初期新浪潮时代洗礼后,顿时间,观众戏院之间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创作者苦思表演形式、叙事精神如何和与创作理念达成折衷妥协平衡点,无奈受限制片面的资金囿限、编导视野与演员吸引力,台湾电影犹如龙困浅滩,想要大展身手却碍手碍脚。从昔日辉煌的年产量两百多部萎缩成十来部,看/支持国片成为爱国精神象征,呼口号救国片拉拢民族情感,无疑是种诡异消费行为

论述迈入21世纪的当代台湾电影,《海角七号》创造了超越昔日国片票房彩虹的新高标,「海角现象」是24小时轮播媒体的新宠,票房大好后的锦上添花促使爱国情操发扬光大,造就了资方促下定论,认定国片起飞时刻抵达。

但事实上,近乎手工业的台湾电影体质,并没有因为《海角七号》壮大票房声势后一夜长大,同等制作规格的电影多半壮烈成仁、舍生取义,遗憾声取代掌声。至少确定一点的是,《海角七号》里的庶民精神提醒电影创作者,在地文化、词汇能透过适度包装成为大银幕新宠。《艋舺》背后的行销公关造势证明,这虽是道险棋,却也足够成为奋力一搏的跳级起点。《艋舺》还真的就这么撑竿跳,过了关。

蓝正龙猪哥亮、王彩桦、柯佳嬿主演的《鸡排英雄》,不管是行销包装或是戏院排片,都试图与《艋舺》画上等同出发点。更以乡亲土亲打底,以最浅显易懂的小人物挑战公权力,辅以你我熟悉的夜市元素,《鸡排英雄》的出发点集合众多讨喜元素,看起来似乎没有任何失败的借口,但却碍于过多支尾末节,添增叙事包袱。

如鸡排、牛排老板娘双方人马穿雨衣布袋戏对决戏码,或是着墨女主角柯佳嬿的感情心路历程,以及那几段讨论她从事的媒体工作都太繁琐,甚至是那两位大陆同胞吃鸡排时背景融入「台湾好」歌曲时的笑梗,虽然好笑,倒拖太长。使得立意良善的趣味无法「见好就收」,影片节奏不一,换档不顺,D档打成N档,空转观众耐心。若能剪掉半小时,才有办法行云流水

→投虾片怨气,还能抽iPad2

《鸡排英雄》想讲的论点很多,但野心和贪心经常是一线之隔。于是,当影片成为大杂烩并非不好,只要汤头够味,各道食材仍具应有味蕾领土。虽然《鸡排英雄》挑起时兴台客精神,终究没有给予更深感动能量。

找了话题性十足的猪哥亮,饰演片中那位和他落跑原由相仿的议员,就是最具噱头新闻标题。猪哥亮滥赌后的「出国深造」,是吸引许多观众进戏院捧场的诱因。但是当观众发现想像与现实没啥分别后,你还拥有多少看到猪哥亮表演的乐趣?这就见仁见智了。猪哥亮在镜头底下的忏悔落泪,是假戏真做的对应想像。

猪哥亮喝四神汤的那段画面,更是片中最温暖的图像,一碗四神汤能带来多少情感追溯?是吧,但我们总希望看到更多连结,而不是一瞬间带入了保庇保庇舞与望春风 Mix版,就能达成完美台客复兴运动。于是,旧台客新包装是本片的明确显学,尽管彻地发扬爱台湾精神,不代表等于跳级过关。

《鸡排英雄》做为贺岁档国片开路先锋,理所当然地背负必胜使命与庞大期待,就看编导叶氏兄妹如何缜密计算各个元素,而且几个点的设计也真的看得出来下功夫

如蓝正龙喜爱的布袋戏偶武松,暗示着终究会成为代表对抗乡里恶势力(官商勾结)的角色。柯佳嬿饰演的记者融入传统夜市里过程,那种朴拙的心态转变更应令人动容的(她甚至是戏里情绪转折应该最大,最具感染力的角色,毕竟她的角色等同于非台语族群的那群知识(菁英)份子,她对父亲的追念也象征缅怀昔日追求公平公义的媒体先锋,非而现在的爆料膻色腥文化),可惜柯佳嬿似乎总离观众远了点。

这些浅显易懂的情节设计确实可以达到「雅俗共赏」,若拿叶天伦说的:「要拍一部连阿嬷都看得懂的电影」这句话来看,《鸡排英雄》肯定是正港CAS优良合格产品。加上从拍摄到后制剪接上映都是在追赶跑跳碰的节奏中完成上映,《鸡排英雄》是值得更多掌声鼓励。贺岁片型可以称为叶天伦初执剧情长片黄金圣衣,但下回脱去黄金圣衣后的考验,才是证明他能燃烧内心小宇宙的真正起点。

◎看更多李光爵影评

→去看第一届金虾奖入围名单,投你心中的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