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社論/拚亞洲資產管理中心 先修改法規
金管会。 联合报系资料照
最近社会为金管会对金控合并案喧嚣扰攘,反而忽略政府筹划进行中的金融改革。赖清德总统大选时宣布要打造台湾成为「亚洲资产管理中心」,7月中行政院经济发展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就将此列为三大决议之一,院长的承诺代表未来政府金融发展政策将以此构想推进。
金管会随之提出落实五大计划,包括扩大国内外机构与创投PE的资产管理与投资规模,推动家族办公室与私人银行业务,扩大OBU等国际金融业务机构的财务管理业务,及研议成立金融特区可行性。据报导,金管会正积极跨部会协商松绑近40项法规,希望「亚洲资产管理中心」目标能「两年有感、四年有变、六年有成」。另外,高雄市政府也已向国际资产管理业者招商,希望特区能在当地落脚。
卓内阁的行动力值得肯定,但2000年后政府废止亚太营运中心构想后,历任执政团队提出各种变形金融中心就未曾成功过。赖政府提出「亚洲资产管理中心」是否陈义过高,反而斲伤政府威信。毕竟,政府推动资产管理中心的主观意愿落实与否,端视其与现实环境及客观先决条件的落差。
首先,成为金融中心得要有先决条件。包括稳定的法律与监管机制、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充足的金融专业人才、先进的通信及交通、与世界市场的密切连结,及最重要的政治与社会稳定。台湾金融监管易受政治影响,加上处于地缘政治高风险区,政府推动区域理财中心,就得先克服投资人财产管理总以安全为优先的考量。
其次,台湾确实具备发展财富管理的实质条件。据2022年瑞银(UBS)统计,台湾国民每人累积财富位居世界前17名,优于世界先进国家如德国与义大利。随着人口老化,人民的储蓄确实有传承需要,金融业理当发展财富与资产管理业务。据统计,今年4月国内办理高资产客户财富管理的银行已达12家,资产规模超过325亿美元。近二年来高资产客户业务每年近乎翻倍成长,说明此业务的适时性。
虽然台湾财富管理业务快速成长,但要成为「亚洲资产管理中心」并不容易。资产管理中心不仅涉及国人财富的海内外投资,更要有外国人财富的「跨境」进出。国际金融界提及境外财富管理资金前往亚洲「目的地」,大多新加坡与香港。国际资金进入台湾是青睐高科技产业的获利,资产管理公司入台则是要把国人财富带向世界。政府想要亚洲地区财富进出能以台湾为基地,恐将事与愿违。
金管会官员阐释资产管理中心构想时,多以日本经验为例,认为台湾可指定特定都市为「金融与资产运用特区」。然而,当今六都原本就有不同比例的金融活动,政府若拨用资源建设特定地区为「资产管理中心」,借以改变金融区域活动现状,只会落入今日台北101大楼担纲跨年烟火却非「亚太金融中心」的后果。毕竟,银行主动争取服务在地高资产客户财富已是常规,政府无需过度介入。
政府与其追求「亚洲资产管理中心」名号,不如扎实做好国民财富管理的基础,优先修改法规才是重点。以增加金融工具为例,投信业鼓吹「台版个人投资储蓄帐户」(TISA)就宜用退休金管理框架评估,让所有金融机构都可提供具有租税递延优惠的个人退休金准备。再以金控转投资AMC为例,金管会宜鼓励其逐步转型国际惯例的资产管理公司,而非仅止于参与法拍与不良债权业务。
社会期待卓院长领导的「行动创新AI内阁」能剑及履及,而推动「亚洲资产管理中心」显已成为施政成效的标竿。观察金管会本会期在立法院只推动三项优先法案,其中仅基金型REITs与资产管理有关。「亚洲资产管理中心」工程浩大,如果政府推动步调过慢,不仅金管会主委「两年有感」无望,赖总统的竞选承诺也恐将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