橘世代/【學習變老】劉秀枝:做好準備 快樂獨老

刘秀枝穿上LA NEW都会休闲鞋,来到红树林生态步道健行。记者曾原信/摄影

每个人都会变老,过去祝寿常说长命百岁,近年愈来愈强调长寿以外还要健康,但根据卫福部统计,超过八成以上的老人至少有一种慢性病,且国人平均卧床时间约七至八年,似乎健康变老并非易事?台北荣总特约医师、失智症权威刘秀枝说,健康不是无病痛,而是有病治疗、无病健身,她上了年纪后参加同学会,几乎人人都有病,但仍然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这就是健康的定义。

她以自己为例,七十岁是体力衰退的分水岭,以前走路很快现在没办法了,经历过乳癌治疗,动过白内障及颈椎、腰椎手术,作为医师,变老后跟大家一样状况不少,「孔子说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我都跟朋友开玩笑说,因为七十岁之后没有能力去逾矩了。」她脚步轻盈走着红树林生态步道,一头白发剪得很短却有型,面对镜头愉悦自在,难怪很多人说将来老了要跟她一样。采访到一半,一名年轻女性认出她来,原来是家中长辈身体不好,病中阅读刘秀枝的文章很受到鼓舞,因此特地过来致谢。

长辈即教材 身心状态积极

过去说人生七十才开始,她认为还要加上两个字,人生七十才开始「生病」,但也不用过度担忧,接受变老是一个自然过程,提前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好,身边长辈就是我们变老的教材,例如经历过父母或家中长辈生病,就要提醒自己提早预防,好比她的外甥,在父亲心肌梗塞过世后开始运动,「所以,每个人要对自己的身心状态积极一点」。

变老后,身边亲友一个个离开,刚开始接到朋友生病过世的消息当然难过,但慢慢的心情就淡然了,因为那只是有人先去另一个地方等大家罢了,积极的作法是多交新朋友,一次演讲时,一名中老年男士提问「年老后,该如何交新朋友?」她建议可参加社区大学,找一个看来很友善的同学,加入他的同学群就会认识更多新朋友,当然前提是自己也要好相处。

安排行程 周末不打扰他人

退休后她继续担任台北荣总特约医师、阳明交通大学兼任教授级临床教师,也为自己安排社区大学课程,登山健行、打球、唱歌班、写作班等,但晚上和假日大多是独处时间,尤其周末绝对不打扰他人,因为朋友都有自己的家庭。刘秀枝说,自己从小就选择要独自生活,「我一直是孤独的,但从来不觉得寂寞,我还怕有人打扰我的独处时间」。

一个人生活可以专注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她许多时间花在看书和写作上,以前工作忙碌,退休后才有时间好好阅读,早起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看医学期刊文献,担任联合报「元气周报」专栏作家,曾经一篇文章花费两周、阅读三十多篇医学期刊后才完成。如果觉得寂寞就找人聊天,也可以拿一本书,边读边跟作者对话,或是去菜市场,逛一圈就可以跟不少人交谈。

她的书《终究一个人,何不快乐的独老》写到如何做好准备快乐独老,最后一项就是「心态决定一切」,如果觉得老年不恐怖,就会过得很好,反之一直害怕变老,就会觉得很难过。美国外科医师许尔文.努兰出版的《死亡的脸》中提到,不要把晚年美化,但也不要觉得会很凄惨。她说,每个人情况不同,其实就是做好自己的事,好好过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