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纷纷“造车” 胜算几何
广经观察
4月19日,恒大、华为、百度等“造车新势力”动作频频,或发布新车或公布汽车智能化解决方案。当天,A股汽车指数板块大涨超6%,其中无人驾驶概念股和汽车电子概念股分别掀起涨停潮。
华为转投汽车赛道
4月19日,全媒体记者从一华为内部员工处获悉,4月20日“华为旗舰店将有巨大的新伙伴入驻”,同时公布的视频中清晰地显露出一辆车的轮廓,且配文“4月20日 华为旗舰店欢迎新伙伴 上海深圳成都”。记者注意到,当天赛力斯华为智选SF5已在华为官网出现,但截至发稿,华为尚未提供购买入口。
关于跨界造车,华为此前曾多次表态,不会进入造车领域。在日前的华为2020年年度报告会上,轮值董事长胡厚崑重申,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的定位是部件供应商没有改变。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华为积极抢滩汽车行业,与当前其手机终端业务的下滑不无关系。记者观察华为近年财报发现,2020年,华为营收增速放缓至3.8%,为近十年来新低。对于年报数据,华为轮值董事长胡厚崑表示,去年消费者业务增速没有达到预期,并承认去年由于供应的问题,手机的销售受到影响。对此情况,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华为手机销量的下滑既与荣耀手机分拆独立相关,更重要的是当前华为手机产能受缺“芯”因素制约。
对于华为智能驾驶部门何时盈利,华为ADS首席架构师、智能驾驶产品线总裁苏箐表示自动驾驶不用担心盈利的问题。据悉,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总裁王军称,今年在研发上的投入将达到10亿美元(约合65亿元人民币)。
但据财报显示,目前华为的现金流已出现缩减情况。财报显示,华为2020年经营活动现金流为352亿元,同比下降61.5%。对此华为表示,这是因为在供应、研发、物料储备等方面加大了投入。
对比3月底宣布加入造车行列的小米,其2020年现金储备量高达1080亿元。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以华为的资金量如投入到制造周期长、占用资金高的整车制造业中,压力明显,目前华为选择布局智能驾驶行业或为权宜之计。
A股汽车指数板块大涨超6%
就在同一天,2021年第十九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以下简称2021年上海车展)开幕,这也是今年全球第一个如期举办的A级车展。在本届上海车展上,一方面是自主品牌产品品牌持续向上,在变革中崛起;另一方面则是合资外资加码电动,在新老势力、科技巨头入局之下,电动智能崛起。
其中,百度Apollo乐高式汽车智能化解决方案全面亮相,其中智驾与智云两大产品迎来重磅升级。其智云产品能支持车企快速构建智能化能力,将原本需要至少7年才能完成的自动驾驶研发周期,缩短至6个月。继官宣造车100天之后,百度CEO李彦宏与吉利CEO李书福聚首。据知情人士表示,二人的见面并非是在上海车展,且集度汽车将公布大合作。另外,五菱新能源首款敞篷车宏光MINIEV CABRIO全球首发亮相。恒大汽车携恒驰9款车型首次亮相,车型覆盖A到D所有级别,以及轿车、轿跑、SUV、MPV、跨界车等全系列车型。
4月19日,A股汽车指数板块大涨超6%,东风汽车、广汽集团、长安汽车等多只个股涨停。港股市场上,截至收盘,五菱汽车上涨27.53%,盘中一度涨幅超30%;吉利汽车上涨4.82%;比亚迪股份上涨4.77%,北京汽车上涨4.14%。
记者还注意到,汽车产业链板块联动走强,包括无人驾驶、整车、汽车电子、汽车零部件、锂电等分支,其中无人驾驶概念股和汽车电子概念股分别掀起涨停潮。
新势力造车要尽快熬过资本关、产能关和市场关
记者观察到,3月底4月初,中国“造车新势力”动作不断:3月30日,跨界造车的小米宣布“首期投资100亿元、未来10年投资额达100亿美元”;4月7日,蔚来第10万台量产车在江淮蔚来合肥先进制造基地量产下线;4月8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与小鹏汽车正式签署智能网联汽车制造基地及研发中心项目投资协议……
“十四五”规划中明确,聚焦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氢能等产业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市场认为,这是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有力支撑;不仅如此,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目标,这亦给大力推动发展新能源汽车市场注入强大的动力。
不仅如此,在智能汽车方面,“十四五”规划还明确,积极稳妥发展车联网,三部门印发《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议指南(智能交通相关)》,车联网相关的体系建设和发展持续加速。记者观察发现,车企和高科技企业之间的合作亦在加速落地,比如,华为与北汽旗下新能源品牌极狐合作推出智能豪华纯电轿车北汽阿尔法S,恒大汽车与腾讯旗下公司设立合资公司等。对此,渤海证券就发布研报认为,看好汽车智能网联化趋势,今年智能汽车有望出现“爆款”量产车型。
汽车行业分析师钟师认为,现在中外车企已看清行业转型大趋势,杀入新能源汽车行业,这会给“造车新势力”带来新的生存挑战,它们必须尽快熬过资本关、产能关和市场关。他同时表示,最终要实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壮大,靠的还是车企在技术先进、成本控制、供应链完善、质量优异、安全可靠等方面的全面比拼,“客观上看,‘造车新势力’在技术上面临的挑战仍是巨大的,我国国内车企还需加倍努力拼搏,才有可能抓住这次行业转型带来的机遇”。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此前接受采访也强调,“新型车企更要尊重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在智能化、电动化这条新赛道上发力的同时,也要保持对汽车产业的敬畏”。
面对合资车企加码以及我国自主品牌车企扩产能等同台竞技,新能源车是否供过于求?生产端方面,2021年一季度汽车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超过50%;而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第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为53.3万辆,销量为51.5万辆,分别同比增长3.2倍和2.8倍。对于未来的市场,部分车企告诉记者,目前正在扩厂增加产能,其中广汽埃安就预计投入约5亿元,计划于2022年初实现产能翻倍。
销售端方面,今年一季度狭义乘用车零售量累计为509.2万辆,同比增长68.8%,增速创历史新高。对于今年一季度乘用车零售量大幅增长,乘联会方面解释,除了受去年同期销量基数低影响外,还有一大驱动因素则是新能源车的贡献力度不断加大。乘联会的数据显示,一季度,新能源汽车零售量为43.7万辆,同比增长302.9%。一季度国内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为8.6%,较去年同期的5.8%提升明显。其中,3月份自主品牌中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为20.5%。
有业内分析认为,产能并不意味着实际供给,面对市场上燃油汽车和新能源车出现的变化,除了汽车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外,还将根据自身优势,重新靶向新能源汽车市场化目标,并且打造电动汽车的营销方法,这将影响销售端策略,消费者有望受益。
华西证券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销售结构与质量的持续改善,以及ModelY系列等优质新车型的不断推出,供给将驱动需求变革,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有望加速提升,预计2021年销量实现快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