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药性细菌威胁 高龄者首当其冲
感染科医师警告「出手越重、反作用力越大」,越大量使用抗生素,造成抗药性的机会就越高。示意图为药局的各式抗生素。(本报资料照片)
抗药性细菌成为全球威胁,近年国内面临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霉浆菌、淋球菌等抗药性增加的情形。感染科医师警告「出手越重、反作用力越大」,越大量使用抗生素,造成抗药性的机会就越高,尤其台湾高龄人口众多,累积使用的抗生素种类和次数越多,更容易出现抗药性。
林口长庚医院内科部感染医学科教授级医师黄景泰指出,抗生素有很多副作用,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腹泻、肠胃不适、恶心呕吐;当过度或不当使用抗生素,就可能产生抗药性,须使用更后线药物,最后导致病人无药可医,且出手越重、反作用力越大,越大量使用抗生素,造成抗药性的机会就越大。
台湾感染症医学会理事、马偕医院儿科部主任纪鑫表示,抗药性增加原因众多,主要是环境因素,外来菌种越来越多,在社区中慢慢累积所致;台湾面临的问题是老年人口多,活越久、使用抗生素的种类和次数越多,自然容易出现抗药性。
纪鑫举例,患者因为尿道感染就医,如果刚好感染的是有抗药性的大肠杆菌,但起初并不知道,因此医师通常会先使用第一线抗生素,等到细菌培养结果出炉,才会改选第二线抗生素,可能让治疗时程延长,住院天数增加,或是看2、3次门诊才改善。
黄景泰表示,病人情况危急时,医师第一时间都会让病人使用抗生素,但若每次都觉得需要使用,而无节制地开立,就会造成过度使用。他强调,必须在兼顾病人安全、减少抗药性产生、节省医疗资源三前提下,贯彻「降阶」、「停用」两大目标,以减少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黄景泰指出,刚开始可能会使用较多、较强的抗生素,但等病人病情稳定,就应减少用量;一般抗生素只需使用14天,有时医师却会开到15、16天,甚至一直用下去,觉得比较安全,但其实对病人并不好,该停药时就应停药。
此外,纪鑫也提醒患者,每种抗生素都有固定的疗程,一天吃几次、总共吃几天等,如果随便停药或减量,导致血中药物浓度不足,就如同煮饭火候不够、中间熄火就会煮不熟,细菌就可能继续作乱,无法除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