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中心抗药性细菌比率 10年增3倍

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22日举行「世界抗生素认知周展览开幕活动」,图为抗生素胶囊。(陈俊吉摄)

抗生素是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但不当使用将导致细菌产生抗药性。国内医学中心及区域医院加护病房的抗药性细菌比率,近10年不断攀升,最高增加至3倍,且多重抗药性问题也延烧至门诊和儿童病人。感染科医师忧心,若新药研发赶不上抗药性产生的速度,恐面临无治疗武器可用的危机。

抗药性细菌的威胁日益严峻,世卫组织(WHO)称为「无声的大流行」,并列入全球十大健康威胁。抗药性细菌会导致病人住院天数增加、医疗费用上升,如果抗药性危机未能有效遏制,推估至2050年,每年有3.3万人因抗药性感染死亡,占台湾每年总死亡人数的2成,财产损失估计3000亿元。

台北医学大学附设医院感染科主任庄涵琄指出,过去10年来,国内医学中心和区域医院加护病房抗药性细菌比率持续攀升。2023年第1季和2014年相比,具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抗药性的克雷伯氏肺炎杆菌上升231%,肠杆菌上升198%,肠球菌上升了62%。

过去认为抗药性问题较常出现在年长者或重症加护病房,其实多重抗药性问题已延烧至门诊和小儿科。庄涵琄说,今年发现不少霉浆菌感染的成人或儿童,抗药性约有6到7成,须使用到第二线药物才行;门诊也发现,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蜂窝性组织炎,一线药物盘尼西林效果越来越差。

新竹马偕医院小儿感染科主任林千裕指出,抗药性是整个群体的问题,去医院探望重病患者之后,就可能把抗药性细菌带回家。

林千裕说明,当病人诊断为细菌感染,通常会一次做8、9种药物敏感性测试,判读哪种抗生素对病人最有效,但临床上偶尔会遇到病人测了全部抗生素,却找不到哪种可有效对治,等于束手无策,须尝试是否有第10种抗生素可用,或是加大剂量、合并使用等做法,希望克服抗药性问题。

感染症医学会理事长张峰义指出,抗生素研发困难,成本和收获不成比例,需要珍惜使用,他提醒民众实践「四不一要」原则,即不主动要求抗生素、不自行购买抗生素、不吃他人的抗生素、不随便停药,以及要遵守医嘱使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