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纲去中华 社会乱象纷起

(图/本报系资料照)

「有梦最美,希望相随」,经过20年的努力,区老师一席振聋发聩的发言,终于让教纲问题得到社会重视。但能否纠错补正,还待努力。三位候选人有两位已经允诺选后重新检讨课纲,但课纲的核心问题在哪里呢?

20年来,课纲用「多元」解构「中华」;用「素养」解构「知识」;用「公民」解构「道德」;用「程序」解构「正义」;用「自主」解构「学习」,如文革一般毁了一代人才。我们且用五个关键词进行说明。

一、多元:繁琐的多元入学制度,制造立足点的不公平,让本为学生的单兵应战,变成家族投入资源的战备竞赛。多元的定义本是指不同种族、民族、宗教或社会群体在一个共同文明体下,互相尊重、学习、交流、合作。在此定义下,以台湾90%以上都是汉民族,语言文字习俗相同的状况下,中华为文化核心并兼容其他本为正道,却在课纲中屡屡出现中华与多元相互拮抗之事。 二、素养:素养教育本应是「知识+能力+态度」,但108课纲缩减基本学科时数,却要求跨领域教学的同时还得融入19议题,等于解构了知识体系还奢言素养,于是出现「国文与数学共舞─探究数学诗的多重节奏」、「幸福世界入门说明书─防灾议题结合大同与小康」等课题。

三、公民:在过去学科名称为《公民与道德》时代,国小课程目标第一条是「培养勤劳务实、负责守法的品德及爱家爱乡爱国爱世界的情操」。有位家长曾表示,近20年来,「只教权利不教责任,社会风向往权利倾斜」,发生了权责不对等的情况,于是社会各面向都无法维持稳定,问题就从中而生。少子化、不婚、不生,都与权责不对等有关。当男女双方,一心一意关注在各自权利/力的时候,就很难学习站在他人立场为他人付出爱。没有愿意牺牲自我权力的爱又怎么会想要结婚?又怎么会想要有爱的结晶?

四、程序:2007年陈水扁的教育部长杜正胜,委托「台湾历史学会」完成一本300页的《海洋教育与教科书用词检核计划》。并发给所有编篡教科书的书商,要求必须「遵照使用」。全书三百页,检核五千个用词。2015年马政府微调课纲只调整17项用词差异,如「日本统治」调整为「日本殖民统治」,「接收」台湾调整为「光复」台湾等,就被发动学生包围教育部。

五、自主:高中三年化学物理生物地科都只学了两个必修学分,几个初浅的单元,学生进入大学物理系电机系资工系后,成为大学教授的恶梦,程度呈现断崖式滑落。

如果政治人物不值得信赖,「自己的课纲自己救」,也许该是我们展现力量的时刻。(作者为中华语文教育促进协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