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课纲通过 教育部:新课纲并未「去中国化」

教育部昨(15)日召开课审大会,完成社会领纲第二轮审议,并表决通过。(教育部提供)

教育部今(15)日召开课审大会,完成社会领纲第二轮审议,并表决通过,教育部表示,新课纲并未「去中国化」,也未以东亚史取代中国史,并强调新课纲以学生为主体,致力于帮助下一代建立面对未来世界的能力。

课审会今日下午审议社会领域课纲,共有37位委员出席,经表决3份课纲,即普通高中及国中、技术型高中、综合高中,皆获得超过34张同意票,现场表决通过。

教育部长叶俊荣表示,今天通过社会领纲是「迈出重要一步」,感谢研修小组和课审会委员,在研修过程不断进行有温度、有深度的讨论和对话,才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叶俊荣表示,社会领纲从研议之初,就是各界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历史科受到「去中国化」这类假议题的舆论,对审议产生一些压力和影响,而他身为课审会总召集人,对委员和研修小组成员所承受的压力,除了能够感同身受,也肯定大家发挥专业,并秉持课纲的核心精神和原则。

教育部则表示,总结这次新的社会领纲研修与审议的过程,可分为三项:

一、研修历程广泛讨论形成共识:从105年9月研修小组组成,至107年2月底将三份草案送交教育部课审会审议,研修小组总计召开235次会议,共2,692人次。其中有关历史分组暨工作会议共召开40场次,参与人数共494人次。此外,办理52场次咨询会议,以及办理22县市公听会与网路论坛等公共意见之搜集等。

二、新课纲以学生为主体、帮助下一代发展面对未来世界的能力:我们可以预见未来世界一定会比现在更密切的互相连结,培养面对未来更加复杂的国际社会所需要的公民素养。希望能用更宏观的态度面对和我们所有群体都有关系的过去,而非局限于一国家、一民族的单一观点。过去课纲是切断的,台湾史是台湾史,中国史是中国史;新课纲是要看见台湾与中国、与东亚、与世界的关系,学生学习提出问题和探究,再进而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新课纲并未「去中国化」,也未以东亚史取代中国史:让学生对于中国历史的学习,从单一区域的学习,导向全球互动关联的系统思考与多元理解。让学生可以本于历史事实与相关证据所提示的脉络客观地认识「中国」的过去和现在,探究其与台湾、东亚、世界的连结,并思考未来可能面对的挑战。让历史教育摆脱单一意识形态或国族观念的灌输,成为培养新世代公民素养的重要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