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在台湾

郑成功画像。

郑用锡,道光三年进士,呈请朝廷改建淡水厅城,即竹堑城。

黄骧云「会魁」匾。

台湾知名进士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将科举制度移植到台湾;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台湾科举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与大陆的教育和科举制度完全一致,之后陆续有台湾士子度海到福州参加乡试、到京城参加会试。在1890年前后,为方便台湾省举人来京赶考,由当年台湾官员和在京台湾乡绅出资购建台湾会馆,台湾会馆自此开始发挥台湾乡亲联谊交往作用。

基于台湾会馆的特殊地位,北京市台联汇集两岸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遍访两岸台湾进士遗迹,搜集两岸鲜活史料,倾力打造文化交流品牌项目「科举制度在台湾──台湾进士专题展」,2013年至2019年先后在两岸巡回展出15次。适值北京台湾会馆重张十周年,特此推出「科举制度在台湾──台湾进士专题展」线上展览,共同探究台湾科举的历史,领略台湾文化精英的风采。

台湾进士作为一个地域历史人群,其成员总数曾有种种说法。经两岸学者对现存史料多方考证,自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陈梦球蟾宫折桂,至光绪二十九年(1903)汪春源金榜题名,210年间台湾共考中33名文科进士。

小灵通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直接催生了不论门第、以考试产生的「士大夫」阶层。

公元587年,隋文帝正式设立科举制度,在唐朝发展成型,并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1905年),持续了1300多年。(文转A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