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食品廠 驚見銷量衰退

主要粮食贸易量尚称稳定

多家跨国消费食品大厂,从雀巢(Nestles)到卡夫亨氏(Kraft Heinz)、联合利华(Unilever)到达能(Danone),去年全都出现本世纪首见的销售颓势。正当雀巢让KitKat巧克力棒缩水喧腾一时,这些知名大厂的价值也可能跟着下滑。

路透报导,知名品牌能在市场上屹立不摇的原因有二﹔一、品质较佳,二、与零售业者自有品牌的价差不大。过去几十年来通膨缓和,使销售量维持稳定,但新冠疫情后,此一通则不再;全球食品不断涨价,消费者将注意力转到较便宜且品质也提升的自有品牌。

国际大厂的销售量相继开始出现下滑的情况,可说是本世纪以来仅见:卡夫亨氏2023年前三季销量较去年同期衰减近6%。联合利华也表示,去年10月的冰淇淋销量比前年同期少了7%。

与此同时,据市场研究业者Circana统计,2023年上半年美国零售业者自有品牌的销售额增加了8%,而这类品牌已占欧洲消费产品市场的38%,自有品牌可说已来到一个转折点。

刚从雀巢转职到赛诺菲担任财务长的罗杰(Francois-Xavier Roger)认为,消费者近来少吃包装食品,外食频率提高,也吃得比较健康且少量,此一全球性的趋势,可能是销售额不如前的主要原因。但联合国指出,主要的食品原物料,如小麦、牛奶和稻米,2023年的销售依旧稳定,可见食品消费整体而言并未减少,真正的原因比较可能是消费者对于大厂牌食品疫后的高价位,及其缩小包装「变相涨价」的做法,不再买单。

路透分析,对大厂牌的食品销售而言,更具杀伤力的恐怕是减重药物的普及,以及消费者对减少食物浪费的意识日益提升。诺和诺德药厂的热门减重药Wegovy,就有可能重创全球的零食销售量。沃尔玛也已观察到,减重药使用者的食品购买量明显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