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了住哪裡?老人公寓、安養中心、共生宅、養老村、退休宅需求比較
熟龄族选择人生最后一个家,虽然选择多元,还是要做通盘考量。 图/freepik
据统计,全台有高达462万户的屋龄在30年以上,其中,有很多老人是住在无电梯的透天厝或老旧公寓,上下楼是一大难题。加上近年长照需求提升,养生宅、老人公寓或共生宅的需求也应运而生。不过,这些名称都很接近,性质却大不同。
老人公寓:公办民营,收费较亲民
公办民营的「老人公寓」是多数长者的选择之一,里头会有年龄相仿的室友,可以互相照应陪伴。
一般来说,这类住宅邻近市区、生活机能方便,但要入住需要符合指定条件,如:设籍该县市、年满65岁以上、未患有失智症、能自理生活,或经巴氏量表评估达90分以上者、中低、低收入户及无自用住宅者优先等条件,依各家规定有所不同。
老人公寓虽不及养生村豪华,但基本生活无虞,简单舒适,收费也较为亲民,以台北市老人公寓来看,月租金落在1万3,000元至2万8,000元之间。国内知名的老人公寓包括:阳明老人公寓、朱仑老人公寓、中山老人住宅、大龙老人住宅、五股老人公寓、嘉义市长青园、高雄市崧鹤楼与仁爱之家等。
安养中心:专收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的长照机构
安养中心又称为养老院、养护所,也就是法规定义的「长照照顾机构」,主要分为三类:
一、长期照护型:以罹患长期慢性病,且需要医护服务之老人为照顾对象。
二、养护型:以生活自理能力缺损需他人照顾之老人或需鼻胃管、导尿管护理服务需求之老人为照顾对象。
三、失智照顾型:以神经科、精神科等专科医师诊断为失智症中度以上、具行动能力,且需受照顾之老人为照顾对象。
此外,还有一个名词是「安养机构」,法规条文是:照顾需他人照顾或无扶养义务亲属或扶养义务亲属无扶养能力,且日常生活能自理之老人。也是纳入安养中心的一环。
安养中心提供全天候专人照顾,医疗健康无虞,如果身体机能退化也不用转介至其他机构,但须配合团体生活,作息较为规律,月租金落在2万元至5万元之间不等。
共生宅:建构全龄学习住宅环境
共生宅,其实就是结合社区在地及健康的乐活的概念,提供一个彼此互相扶持、支援的乐龄生活环境,并提供各式课程及活动,像是一个大家庭,跳脱了传统封闭型养老院的规画及想像。
目前政府推动的青银共居就是一个案例,其参考了欧美国家的长者照顾模式,希望透过高龄长者与年轻学子的互动,丰富彼此的生命经验,提升双方的生活品质。台湾第一处青银共居,是以三峡北大特区三户社会住宅作为试验场域。
共生宅费用较高,以合勤建设在台中乌日打造的合勤健康共生宅为例,有预缴押金及不用押金两种方案,若不用押金,每月租金4万元起跳。至于政府设置的青银共居住宅,费用则万元有找。
养老村:占地较大的复合式养老社区
养生村是希望打造一个多元社区,提供优质的养老生活,让老年生活也能像是度假村般,不但有专业医疗服务,更有提供健身房、文化教室、图书馆、餐厅、娱乐设施等。
养老村的财力门槛及健康标准较高,入住费用包含保证金、每月住宿费、膳食费、水电费等,其中的每月住宿费约在1万6,000元到5万元不等(依房型而定)。桃园龟山的长庚养生村、位于淡水的润福生活新象等,都是较为知名的养生村。
退休宅:老后住在自己的房子
不同于坊间的照护机构,有些人会选择将自家打造为退休宅,或是另外买房作为养老处所。
但退休宅的地点与室内空间都要贴近长者的需求,建议以下几点需纳入考量:周遭生活机能完善、医疗的便利性、可散步的公园、供上下楼的电梯、室内明亮通风、室内无障碍设计等,其他可根据个人需求客制化调整。
选择养老机构前要做的3件事
熟龄族选择人生最后一个家,选择性虽然多元,还是要做通盘考量:
一、养老住处是否符合老年生活需求
若以养老机构来区分,行动不便的长者,不适合将自宅改为退休宅;喜欢游山玩水、与人互动的老人家,或许比较不适应安养中心这类型机构(前提是没有失智或失能)。至于内外部设施,交通自由度、健康管理、医疗资源等,都必须一并纳入考量。
二、评估个人健康需求
身体机能差,或是有家族病史的长者,建议可寻找医疗资源较为丰富的养老机构(有些养老机构有资格限制)。若本身患有慢性病或有家族病史的长者,选择入住养老村前,务必先了解相关健康规定,以免增加隐形成本。
三、合约眉角要注意
不管是哪种养老机构,都会签署住宿契约,例如养生村会规定入住者在入住后30天内解约,养生村不得拒绝,但许多设施或是机构经营问题,未必能在短时间发现,加上有些会添加偏袒养生村的条文内容,签约时建议先看了解合约条款,必要先短期入住,确定后再签订长期合约。
卫福部社会及家庭署的网站有提供多种养护(长期照护)定型化契约范本,可以多加利用:老人福利机构定型化契约专区。
此外,合约中对于保证金、膳食费、住宿费、服务费、维护费、解约退费、费用调涨的部分,都得特别询问清楚,避免签约后影响生活品质,或是造成经济损失。
│更多精选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