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洋房里“一站式”饱览上海文化风景
建于1930年的复兴西路62号修道院公寓,历经两年的修缮,近日向公众免费开放,也有了个新名字——“衡复风貌馆”。更独特的是,它是认识上海历史、海派文化风貌的综合展览馆,能“一站式” 了解游客们称为“网红地区”的衡山路-复兴路区域的地标和精彩看点。澎湃新闻在风貌馆试运营期间前去探了探路。
复兴西路62号衡复风貌馆
走进公寓,一张标记着各式字条的“衡复记忆地图”惹人注目。参观者纷纷在2.8米长、2.1米高的地图上用标上自己难忘的地点,“我曾住在这里”、“我在这里学钢琴”……记录、分享自己与衡复街区的缘分,共同完成一幅属于自己、属于上海的记忆地图。
“衡复记忆地图”
既然叫“衡复风貌馆”,自然就要先了解一下它的前世今生。第一展厅“百年衡复,历史回溯”便讲述了这段长达近半个世纪的“衡复”诞生的故事。墙上的展板图文并茂,老地图、旧文件,详细地罗列出街区的原始景观。上世纪初的衡复地区,属当时上海县城西区,只是江南农村的样子,1914年,法租界第三次展拓,使西区大片土地脱离了中国当局的管辖,衡复区域正式纳入法租界范围。洋人租地后,破坏了原本上海圩田农业依赖的河滨体系,土地转为了居住、商业生产或房地产业为目的,至20世纪40年代,今日衡复区域内的主要道路基本建成,奠定了如今风貌区内的空间格局。展厅内可触摸的巨大电子放大屏幕上,参观者滑动屏幕,便可看到变迁的过程图,还有最终形成的风貌区地理格局。
电子屏幕上清晰勾勒出“衡复风貌区”地图,总面积7.66平方公里。其中,徐汇部分4.3平方公里,范围西起华山路,东至陕西南路,北到长乐路,南达肇嘉浜路。
近年来,徐汇衡复风貌区在活化利用方面不断进行尝试和探索,出现了建业里、衡山坊、武康路、岳阳路等一系列地标和游览热点,这些改造项目都被一一归入“案例展厅”。
案例展厅
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案例厅的互动屏幕里“暗藏玄机”。他们把徐汇衡复风貌区的老房子都做了实景拍摄,只要点击图标就能看到。哪怕一些不对外开放的优秀历史建筑,人们也能看到360度全景。比如记者随手点开的建国西路336弄1号,从这栋中西合璧花园的各个角落里,领路到传统石材豪宅的气派。
互动屏带人们走入漂亮老宅
精心设计的展厅过道罗列着中西交融下的社会万象。墙面上展示了上海开埠后,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长衫、旗袍,礼帽、西餐菜单、西洋马车、电车、人力车,国泰电影院、上海大戏院等衣、食、住、行、文娱生活等的老照片充分说明了海派文化的生活方式。
精细设计的展厅国道
众所周知,中外著名设计师都为上海留下了建筑瑰宝,而衡复风貌区是城中心优秀建筑最多的的风貌区,几乎囊括了世界建筑各个时期的各种风格。“衡复建筑,风格漫游”展厅便把这些建筑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生动“科普”。展厅四壁陈列着风貌区内各个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配合AR互动沙盘技术,陈列着徐汇衡复风貌区内的标志建筑模型,只要扫描每个模型的数字码,就能看到实景图文介绍。
数字扫码进行建筑风格漫游
展厅角落里还有一个特别展品——“赉安砖”。著名的法国赉安洋行上海留下了众多现代主义风格建筑,他们使用的每一块砖都是特别烧制,刻有赉安洋行的标识。
赉安砖
建筑风格展厅旁展现着徐汇衡复风貌的红色记忆,诸多红色地标和革命志士、名族英雄的事迹激励人们砥砺前行。
衡复红色记忆
衡复风貌区也是上海“文化心脏”,众多近代文化名人都曾在此生活,“物华天宝,人文荟萃”展区的显示屏滚动着介绍各界名流,点击头像就能看到他们的生平。
衡复风貌区人文荟萃
风貌馆还有间特别的资料室。一张电子屏不仅屏幕大,内核更是强大,收录了风貌区内138处优秀历史建筑、31条徐汇区内风貌保护道路、125位区内历史名人、6处区内开放的名人故居,7个区内更新案例,2万余件档案文献,点击就能查看珍贵资料。
庞大的衡复风貌电子档案库
看看老上海明信片、翻翻衡复风貌区行号图,当然,也可以取下几本各国学者对衡复风貌区历史、文化的专著,在花园阅读区静静品读往事。
品读往事
风貌馆对修道院公寓本身历史也做了详细的梳理。上世纪30年代初,美商弗立斯夫妇自就居住在此。弗立斯先生是东亚地区最大的投资公司——新丰洋行合伙人之一,弗立斯夫人则是《密勒氏评论报》的文艺副刊主编和万国艺术剧院发起人之一。她每周都会在家中客厅宴请中外名流,宋美龄、张学良、梅兰芳、林语堂等名人都曾到访。原主人弗里茨自传也首次在国内亮相。
《弗里茨自传》
出口区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纪念品,尽管目前还未正式开卖,但参观者只要参与衡复问答,答对便可获得笔记本奖品。
琳琅满目的纪念品
试运营期间,衡复风貌馆每周二、周三、周四开放,单日限流100人。截止发稿时,7月17日前的预约已经爆满,这座新晋网红老洋房也势必会成为游览上海的必要“打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