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說故事】吳敏顯 /有誰在看戲

大白天竟有上百人放下手边工作,一块儿看野台戏。(图/吴敏显提供)

两张老照片呈现的画面,是两座庙前广场正上演着野台戏。但热闹与冷清的气氛却截然不同。

那张上百民众聚在一块儿看戏的热闹场景,摄于三十年前;而戏台前只有一名观众捧场的,则是二十年前留下的影像。

整台戏演出,只有一名观众欣赏。(图/吴敏显提供)

根据《台湾省通志》及《宜兰县志》记载,台湾歌仔戏发源于宜兰,比民国大了一两岁。全盛时期曾经远传大陆福建和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华人社区,甚至成为当地某些新剧种研发所依据的母体。

可惜历经多次战乱、政治风暴蹂躏,以及电视电影等演艺歌唱节目围剿,戏班生存极不容易,老艺人凋零,又招揽不到新血,连原本死忠的观众都跑了。曾有戏班老板自嘲,他们最忠实的观众大概只剩下端坐在庙里神明殿上,无法鼓掌叫好的王公与妈姐婆了。

回顾整个歌仔戏技艺存活与发展过程,就像演员在戏台上那忽而一句高亢一句低沉,忽而一句哀伤一句嘻笑的起起落落,不停地打转转,绕圈圈。

四十年前,宜兰市公所在有心人士鼓吹带动下举办了「兰阳民俗戏剧展」,重新勾起人们对老戏曲的旧情,波澜激荡开来也使得罗东、五结、员山、壮围等邻近乡镇跟着活跃,往后持续风风光光发展了十来年,才让照相机胶卷逮住机会,捕捉到白天场演出竟然出现「人山人海」的镜头。

按民众作息,没狂风暴雨的大白天,绝对是你我谋生干活最佳时段。不管从事翻土、播种、施肥、浇水、除草、采收等露天农活,或是室内文书、家事、编织,皆可把握住日照天光,适心恰意进行,哪来闲工夫学有钱大爷吃喝玩乐,跑到庙口看戏?

但从老照片里观众身上衣着观察,不难明白绝大多数是劳动大众。他们能够坦然撇开手边工作跑来看戏,足证当时社会各界对歌仔戏并不排斥甚至心存喜爱,才允许如此公然追剧。使这场原本演给神明观赏的酬神戏,对大家同样具备了相当的吸引力。

另外那张同是白天演出的歌仔戏,就没有那么幸运,综观全场仅有一名观众捧场。究其缘由,正是如上所述,大家各自忙着工作去了。但真正关键,乃在于这场景拍摄时间,已过了先前那波追剧高潮至少十多年。

遗憾的是,这种二十年前少了观众,几乎只剩神明看戏的冷清场面,一直延续迄今。不提它是老照片,还以为是当下拍摄的。

庙前演出野台戏,通常是祝贺神明生日,或特定人士许愿落实而请来戏班向神明答谢的。所以庙里诸神明依旧高高在上,顶多撇一下嘴角,继续睁着圆鼓鼓的眼珠子,盯着香炉里炷香腾升缭绕。祂们从不管戏台下是荒漠或丛林,若是连节庆都少了观众掌声,自有庙公点燃几串鞭炮替代。

近些年,观众先是被电视萤光幕给蒙住眼睛,接着教手机给整盘端走,谁也挪不出余光瞧东瞧西。幸存的戏班无法维持专业经营,大多变成临时凑合的社团。

所谓:「做戏仔狂,看戏仔憨。」人类肚肠毕竟得装米饭,不能只填戏文。

因此──戏就是戏。戏,就是戏。少有特例。不分古今中外,不分白天黑夜,等它自然轮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