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张老照片的故事:「蓬莱米」发源地在阳明山竹子湖

竹子湖顶湖原种田。(图/国立台湾大学农艺学系授权提供。)

记者谢侑霖/综合报导

身为台湾人、吃着台湾米长大,有人知道台湾米「蓬莱米」的发源地在哪里吗?答案不是稻米种植最广的嘉南平原,也不是近年来专出好米的花东纵谷,而是在经常被批评「吃米不知道米价」的天龙台北阳明山竹子湖,所以蓬莱米就是道地的「天龙米」。

早年先民渡海来台,传统上其实与大陆华南及东南亚地区一样,种植的都是长形籼米,也就是在来米。而蓬莱米在正式命名前叫作「内地种米」、「日本种稻」,第一个推广种植的品种叫做「中村」,是由日本九州引进,并在1921年在阳明山竹子湖首度大规模种植。

竹子湖因为当地气候潮湿、雨量丰沛、周边山势能阻绝与其他稻米混种的可能性,成为了实验性的种植好地点,在加上邻近的「栀子寮埔」还有硫磺温泉源头,能用来替稻种杀菌及催芽,更让当地成为当时万中选一的蓬莱米「育种之地」。

▼阳明山竹子湖一景。(图/资料画面

建议在竹子湖大规模种植日本种稻的是平泽龟一郎(台北州农务主任),由于量产成功,让当地农田转型为生产稻种的「原种田」,同时使得公共建设(学校、道路)更加地完善,被老一辈的竹子湖人视为大恩人。

值得一提的是,竹子湖所产的稻米并非来食用,而是做为稻种来推广;而日治初期,北部淡水、三芝、金山一带近草山(阳明山)的丘陵地上就已经有小规模在种植蓬莱米,但因为无法量产,成效不佳。

此外,由于台中农事试验场(现今的台中农业改良场场长永仁1923年发表了和矶永吉博士(农业试验技师、所长、台北帝大教授)合作研究的「幼苗植法」,缩短育秧的时程,让日本种稻在平地也能种植成功,最后才促使了蓬莱米的命名与推广,到了1929年他又改良出「台中65号」蓬莱米品种,成为当时推广种植最多的品种,也让蓬莱米的种植面积在1935年就一举超越在来米。

►►►传送第一手的新闻,锁定《ET即时》粉丝团就对了!

为了育种及推广方便,「竹子湖蓬莱米原种田事务所仓库」于1928年落成启用,后来因为稻米的种植逐渐式微,蓬莱米也已经推广的差不多,到了1973年停止营运,随后历经国防部等各单位管辖使用。

立法委员丁守中为追缅历史与推动地区发展,自2009年度起即多次邀集军方、阳明山国家公园管理处、台北市政府文化局、北投区湖田办公处等相关单位共同商讨将事务所移拨及开放活化,并于2011年正式从军方拨交给阳明山国家公园管理处,规画办理各项后续作业,而未来也将与社区合作,朝向史迹保存、文化重现发展,结合社区发展与教育意义,推动竹子湖周边地区的永续发展。

北投区田里里长曹昌正表示,目前该事务所正在整修中,之后会作为故事馆使用,让前往竹子湖的游客可以认识当地的历史与产业发展,提供深度旅游的服务。阳明山国家公园则表示,该事务所将会在12月23日开幕。

▼竹子湖原种田事务所。(图/国立台湾大学农艺学系授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