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志/畫龍點睛的公共藝術

纽西兰艺术家菲尔普瑞斯的公共艺术作品「风潮」,位于桃园会展中心。图╱李清志提供

公共艺术作品可说是城市景观美学的催化剂,好的公共艺术作品具有魔法般的作用,在建筑景观及空间环境中,发挥画龙点睛的效果;但是不好的公共艺术作品,则显得累赘多余,不仅不能美化环境,甚至可能弄巧成拙,造成环境的杂乱与心情的不安。

美好的环境需要不同领域专家的共同合作,才能造就出最好的结果;好的公共艺术品设置也需要建筑师与艺术家的共同努力与沟通才能完成。无奈有些建筑师与艺术家存在着某种情节,彼此看不顺眼,建筑师觉得自己的建筑已经很棒,不需要艺术家来加油添醋;而艺术家则觉得,建筑师应该创造出一个好的舞台,让我来陈列展示我的艺术品。

历史上只有少数建筑师了解公共艺术的价值与作用。华裔建筑师贝聿铭是少数了解公共艺术品价值的人,他在设计华盛顿DC东厢美术馆时,很早就考虑到美术馆周边的公共艺术作品,甚至在做模型阶段,就已经将公共艺术品放入其中,考虑其量体大小,以及放置地点,包括东厢美术馆大门口的亨利摩尔(Henry Moore)雕塑,以及大厅天窗下的亚历山大凯勒(Alexander Calder)的悬挂作品。

不过台湾现行公共艺术作品设置方式,特别是公共建筑并非建筑师可以决定,还需要另外征选,并由执行小组委员会决议。理论上应该可以选出比较好的作品,让整体环境更加美化,可是现实却常常事与愿违,很多参加征件的作品并不如预期理想,或是委员会并没有选出真正合适的作品,因此出现许多艺术作品与建筑空间环境不搭的窘境。

以现行的公共艺术作品征选来看,常常因为设置案预算庞大,可能需要配合设置多件作品,因此需要策展人出来统合艺术家们,并且提出整体设置计划,公共艺术执行小组委员会只需要在多个设置计划中,选出最好的计划案即可,因此策展人的角色就显得十分重要。好的策展人会去考量建筑师与艺术家不同角度的思维,他也会去找出最适合最佳的艺术家作品,并且邀请其加入设置计划。

最近由桃园市府推动的经济部国贸署桃园会展中心的公共艺术设置案,就是个不错的案例。桃园会展中心即将在今年五月完工,建筑本体由潘冀建筑师事务所规画设计,设计构想是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外观以桃花及日光的交互光影呈现缤纷的视觉意象,公共艺术设置案则是由喜恩艺术文化总监陈惠婷担任策展人,她在本案中规画了三项艺术作品,包括纽西兰艺术家菲尔普瑞斯(Phil Price)的作品「风潮」,桃园在地艺术家姜宪明与陈丽杏的作品「桃源飞扬」,以及新锐科技艺术家丁建中位于室内的作品「汇聚流」。

我非常喜欢艺术家普瑞斯的作品,他擅长风动艺术作品,常常喜欢塑造花草题材,用人造物重新诠释自然界的美好,这类作品不需要耗费能源,就可以永久自己转动,非常环保又易于维护。四叶草的花瓣随风转动,展现出不同的型态与风采。桃色的四叶草矗立在会展中心的大门口,让会展中心庞大建筑,整个活泼了起来。

桃园会展中心这几件公共艺术作品,不仅活泼生动,具有国际水准,同时也寓含着桃花缤纷的繁盛意象,非常适合桃园的地方特色,也成为桃园地区新的文青地标。好的公共艺术作品设置,的确具有画龙眼睛的魔幻效果,为原本建筑规画设计又加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