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愛、結婚告別單身,但不告別自己!又要如何維持完整的自我?

失去自我?;摘自pexels网站

不少人谈恋爱踏入婚姻之后,发现自己的生活变了,不能像以前单身的时候能自由自在,不太能保有自己的个人兴趣,比如逛街逛到腿断、和朋友喝到挂掉⋯等,都要顾虑伴侣的眼光。尤其当有小孩之后,更发现以往属于个人的时间都被压缩,甚至失去。不免在心中产生一个想法?一种怀疑?到底为什么要结婚?

尤其感情在不甚契合的情况下,更会产生一种想法,觉得恋爱结婚根本对自己没什么好处,甚至还会因此丧失「自己」。曾经在谈论家庭事务的脸书读过一则贴文,大意大致如下:

「我觉得结婚到现在最难适应的是:有了小孩好像渐渐没了自己,因为养小孩的缘故,我被限制许多事。因为有小孩的缘故,上班和同事聚会时间受限制;因为有小孩的缘故,很多事情都要被约束。

虽然我是有了小孩,我也喜欢我的小孩,但不代表我需要因为拥有小孩而失去整个自己吧⋯⋯,难怪现在的女人都不想生,不想被小孩约束,这样的心底话不能发在个版(会被公干),只能在这里发泄情绪」(改写自脸书贴文)。

结婚后的身份危机

其实这则贴文,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不少人在结婚后,都感觉到自己的时间变少了,在以前单身未婚的时候,自己自由自在,想去哪里?想吃什么?或从事什么活动,只要考虑自己的能耐与风险,自己承担,不需有所顾忌。可是一旦恋爱结婚,往往不能自己同意就好,还要考虑伴侣的观感,不能恣意妄为,最开始的感受,就是「多一个人管我!」。觉得好不容易从原生家庭脱离出来,摆脱掉爸妈的掌控,现在却跳进另一个家,受到另一半的牵制,如果太过自我,另一半不免会抗议,说自己没有顾虑到他,是个自私鬼,搞不好,就引发两人战火。

人生为自己,错了吗?结婚,错了吗?稍微任性过活,错了吗?

其实,并不是自己错了,而是这个「自己」与时俱进,组成成份变得大不相同。

「我」到底是什么?

我们往往认为「自己」是一个稳定不变的实体,有一定的个性,不会随着时间有所变化。这个说法不难被理解,比如当我们做心理测验时,来得知自己是I人或E人的模式,或是觉得自己是属于什么类型的人?或具备什么特质,这样的「自我」论述,就是认为人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实体,如果能频繁地接触它(自我)、审视它,就越来越能了解它。我们以一家百货公司作自我的比喻,你越常去逛,就愈了解百货公司里头的专柜内容、场地配置。

但是,对人的「自我」另一种理解,则是自我不断地在变化。比如青年期的自己和中年期的自己显然不同,甚至判若两人,生理的研究上也说明身体的许多细胞已经更替数轮,所以对一个人的理解(除非对象死亡)不太可能有穷尽的一天,换言之,人是无时无刻地在动态变化。我们再拿百货公司做比喻,30年前的百货公司,跟现今的百货公司,虽然外观是同一家百货公司,但里头的专柜内容、场地配置已经大不相同,你无法拿30年前对这家百货公司的熟悉理解来认识现在这家百货公司。

我们回过头来说人的变化吧,一个人似乎有稳定不变的个性,但也确实因时间的成长而变化。前者,一个人稳定不变的个性,可能在人的成长中的每一阶段中呈现出来。换言之,一个人在儿童阶段的个性相似,在青少年阶段个性也类似,但这两个阶段的个性可能不同。又如,一个人在婚前单身阶段的自我是A状况;在恋爱婚后阶段是B状况,A和B有很大的机率不同。但A和B都是同一个人的自我,只是组成的部份已然不同,就表现出不同的个性。

婚姻中的自我演化,摆脱婚姻中的自我消亡

以此观之,拿生孩子为例,生孩子前的自己,和生孩子后的自己,组成结构已然不同。比如生孩子后,自己的角色多了「爸爸」、「妈妈」的称呼,这是因为有了孩子,但「你」还是你自己,组成成份已不同,多了网络中的成份,也就是不同角色的显现,那也是「自我」的一部份。若用以前的你来看现在的你,当然会感觉失去很多个人性的自由,但相对来说,自己也多出了在人际网络关系(群)及在系统的位置。

如果我们停留在自己的悲伤,就会不断哀悼自己的失去,如同本文一开始的哀叹,觉得丧失自己。但是生命未曾停留,自我不断在变化。随着自我角色内容的变化,努力充填自己的角色任务将会感到自我充实。比如,婚后生子后,你多了「妻子」和「妈妈」的角色身份,就尽你所能学习并内化它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认为要「额外」担负这些角色任务。

当一个人要能与时俱进地同意与接受自我的演化,才会对自己身处的位置满意,不会觉得失去了什么,没有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