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贸易统计纪实

图╱美联社

台湾对大陆出口三个版本

早年两岸不相往来,没有对大陆出口的统计,随着两岸交流,1992年我国海关终于发布数字了,海关说这一年我们对大陆出口105万美元,任何人都明白,这个数字严重低估,无法做为施政的参考。

早年取道香港转运大陆

国贸局于是展开推估,逻辑是这样的,在两岸政治对立的气氛下,有勇气把「中国大陆」填报为出口地区的人不多,有极大比例是取道香港转口到大陆,也有人循香港转运到大陆,因此要把这三个数字找出来,才能知道每月对大陆的出口实况。

第一个数字很好找,财政部海关每月都会公布,第二个也不难找,循香港海关统计即可取得台湾转口到大陆的数字,第三个比较困难,所谓「转运」是指厂商以海、空运联运提单来转运货物,无须向香港海关申报,因此转运数量,查无数据。

国贸局评估之后,决定以台湾出口至香港的金额,减香港自台湾进口的金额,以这个差异的8成计为转运规模。逻辑很简单,以1993年为例,台对港出口184亿美元,港自台进口仅120亿美元,消失的64亿美元里必定有一部分是转运到大陆了,至于何以设定8成,应是对照大陆海关统计评估而得。

在那个年代,要了解台湾对大陆出口的变化,没有人会看海关统计,举个例子,2000年两岸贸易如此热络,我国海关统计却显示这一年对大陆输出仅44亿美元,反观国贸局的估计已达261亿美元,两者有天壤之别。

海关统计无法反映真相,纯属政治顾虑,随着2002年2月政府开放两岸贸易商直接交易,厂商才逐渐放心,把出口地区填上「中国大陆」,但政治顾虑还是有,依国贸局调查,直到2004年出口至大陆的总额里,仍有25%把出口地区填成其他国家,海关统计依旧低估。

因此,国贸局每月推估工作仍得持续进行,迨2012年我国海关统计的数字追上,为期20年的两岸贸易统计才功成身退,这一年国贸局估对大陆出口873亿美元,海关估826亿美元,旗鼓相当,从那时直到今日,我们要了解台湾对大陆的出口,皆采信财政部海关统计。

两岸原产地认定有落差

然而,近年情况又有变化,台湾对大陆的出口,与大陆自台湾进口的差距日趋扩大,以去年而言,依我国海关资料,对陆输出只有1,211亿美元,但大陆海关显示自台湾进口高达2,380亿美元,是我们的2倍,即或我们把对香港的出口也加进去,也还少500亿美元。

没错,双边贸易由于出口国以离岸格(FOB)报价,进口国以到岸价格(CIF)估算,到岸价格包括运费、保险费自然会比较高,然而以两岸的距离这么近,自非主因。那么,剩下的原因就是原产地的认定了,意思是有许多产品自台湾出口到其他国家加工后,再进入大陆市场,大陆海关认为主要加工阶段在台湾,因此认定是自台湾输入,如果这个推论正确,那么我们对大陆市场的依赖,可能就比我们平常看到的数字更高了,其所反映的贸易关联效果,更值得深思了。

小档案■2005年3月国贸局表示,鉴于两岸贸易逐渐正常化,国内厂商对大陆出口坦然填报「中国大陆」为出口地区的比率逐年升高,2004年在出口至大陆的总额里已有75%填报大陆为出口地区,较三年前不到20%大幅提升,不过,由此也可知,我海关统计呈现的对大陆出口仍低估25%。

小档案■2002年政府开放两岸贸易商直接交易,又出现一种情况,业者坦然填报出口地区为中国大陆,但由于出口到广东深圳的货物仍得循香港上岸通关后运达,因此若依国贸局原来的估计,会有重复计算之虞,经统计得知大陆自台湾进口有30%是到广东,国贸局调整公式减掉这30%重复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