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室‧报‧告-消失的贸易统计
图/美联社
常观察外贸的人一定会发现,我国外贸统计只能追溯到2001年,之前的统计已从人间蒸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政府于2016年元月进行贸易统计改版,昔日「特殊贸易制度」经此一改,成为今日的「一般贸易制度」,由于资料回溯不容易,2001年就成了我们贸易统计的分水岭。
新版把贸易统计的边界扩至自由贸易港区、物流中心、保税仓库,让出、进口统计更加周延,估计新版比旧版约扩大2%。改版之初,在新版之外仍会提供旧版的查询,后来为避免被误用,就把旧的那套给下架了。如今我们想查半导体、纺织品等各业于1990年、1980年出口的情况是查不到的,真要了解,也只能在旧时的国民经济动向季报、国贸局的贸易统计月报寻得一些蛛丝马迹,但这终究不是好办法。
少了2000年以前的贸易数字,要研究昔日贸易情势,就像连横写《台湾通史》一样,面临着郢书燕说,郭公夏五的困境,借用陈年资料以补资料空缺虽勉强可为,然而这样东补、西补可能要比援引旧版资料带来更大的误差。解决之道,第一,恢复改版之初的状态,让旧版查询系统(特殊贸易制度)重新上架,稍加注明让人明白这和今天新版不同即可,第二,尽快回溯修正2000年之前的资料,如此一来,就什么问题也没有了。
其实,不只海关贸易统计,包括联合国的国民经济会计体系(SNA)、国际劳工组织(ILO)、国际货币基金(IMF)也常常修正统计定义,例如:三角贸易由服务类改成商品类,研发由中间投入改为固定资本形成,失业身份的认定由单周放宽为四周,这些改变都会让统计面临改版、回溯修正的问题。
而回溯修正并非一蹴可几,在回溯修正这一统计空窗期,宜让新旧并陈,因为没有1980~2000年的资料,形同资料断链,对于政策研拟,经济研究都是极大的障碍。
自2016年贸易统计改版迄今已八年多,除了尽快让旧版资料并陈,新版资料的回溯也应进行,也许不必一步到位,可以分阶段回溯,先向前修正至1990年,过些日子再往前推至1985年,再过些日子再推至1980年,无论如何一定要缩短统计空窗期,以让这一段消失的贸易统计早日重返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