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室‧报‧告-海外就业统计的由来
主计总处上周公布海外就业统计,人数近74万续创新高,逾半数的工作地点仍在大陆,这项统计其实是有些典故的。
自2004年起我每次读到就业人数(家庭面调查)与受雇人数(厂商面调查)总觉奇怪,这两项数字走势竟出现背离,于是,进一步找家庭面的「受私人雇用」和厂商面的「受雇人数」比一比,这样两者定义总算相同了,应该要一致才是,讵料差得更远,以2000~2004年而言,家庭面调查的「受私人雇用」增加35万人,而厂商面调查的「受雇人数」却减了9万人,两者完全背道而驰。
我拿着数字去问主计处四局熟识的官员,很巧,他们也发现了这个现象,研判应该是「海外就业」大幅增加,怎么说呢?厂商面的调查只查国内场所雇用人数,而家庭面的调查则不然,不只企业派赴上海、越南者会计入,就连单枪匹马到海外创业、被外国人雇用者也会计入,这两个数字出现矛盾正说明,这段期间国内没创造太多的工作机会,就业人数之所以还稳定成长,全是拜海外就业之赐,这就是结论。
但这毕竟是推论,真要证明海外就业增加必须估计,千头万绪怎么估?主计处拟运用民众入出境资料,估出长期居留海外人数(一年逾90天),再循劳、健保及户籍等资料推计。我于2005年初与时任主计处第四局局长鹿笃瑾就海外就业问题聊了一下,略知估计进展,同年7月他赴央行演讲也谈及海外就业约有34万人,其中29万人在中国大陆工作。
原以为海外就业统计不久将发布,惟后来历经罗昌南、黄吉实、刘天赐三任局长还是持续研究,直到2017年陈悯上任后才首度公布,其时主计处已变成主计总处,第四局也改为国势普查处了。
看过这段历程可以明白,政府处理统计非常谨慎,但也实在太过谨慎了,不知是否因涉及两岸太过敏感所致,海外就业统计竟历经14年、五任局长并经舆论长年呼吁,最终才得以问世,其得之不易于此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