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室‧报‧告-如何不成为一个失败的部长

新内阁团队成员宣誓就职。图/本报资料照片

在2000年政党轮替之前,内阁改组,部会首长上任,通常都驾轻就熟,马上可以展开工作,因为新任的首长在官场的资历总有1、20年,在出任部长之前已经历常任文官,对于政策的利害,法规的调适,民意的走向已了然于胸,不致于让部务空转。

2000年以后的情况就不太一样了,部会首长经常是空降,这些空降者有学者、有政治人物、有企业家,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固然有了不起的成就,然而全无政府工作经验,因此即或有满怀的理想,由于不熟悉政府部门的生态,以致这些理想难以实现,久而久之,初任部长的锐气渐消,加以舆论的批判纷至沓来,萌生辞意的想法顿起。

还不止如此,部长还得经常在立法院接受质询,昔日能出任部会首长者早已当过次长、局长,在立院出入数百回合,早已明白因应之道,但2000年以来的部会首长,由于空降者多,没有立院经验,难以掌握言词的分寸,加以立委辞锋犀利,咄咄逼人,难免失言,这一失言又被舆论消遣,悔恨之心生矣。为避免失言,日后谈话逐渐空疏贫乏,模棱两可,这一来又被舆论轻看,雄心既已黯淡,部务也就难以推动,入阁之初所怀抱的理想,能实现者百不及一。

笔者过去采访的部会首长、局处首长不少,2000年以前局、处首长多能侃侃而谈,对于媒体欣然受访,面对立委也毫无惧色,慨然以国士自居,这些专业的文官推升了部会首长的声望,而让内阁的政策得以顺利推动。随后由于部会首长空降者渐多,与文官的互动不如昔日,对文官的信任也不如从前,终致文官士气逐年消沉,文官既弱,部长岂能独强?

这次新内阁,空降者不少,虽然都是一时之选,但对部会生态陌生,这正是问题所在,来日政策如何跨部会协调,法规如何调适,在立院如何应对,都需要文官相助。因此,当务之急是与文官体系建立互信,重视文官建言,果能如此,虽难以重返2000年以前的大部长年代,但对于入阁之初的理想、政策的实现仍有莫大的助益。反之,若一位新任部长孤傲自持,往事历历,如此则失败定矣,离下台之日亦不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