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安全与农牧碳排

蔡育岱 谭伟恩

今天是《联合国气候变迁框架公约》194个缔约国聚集南非德本(Durban)进行气候变迁相关议题讨论的首日,为了以身作则,南非当局将记录整个会议期间德本当地的碳足迹(footprint),并设法使之最小化,同时预计采取必要措施活动期间的碳排进行补偿措施。环境会议的主办国能如此有心,多少令人感到欣慰,也对这第十七届的缔约国会议(同时也是第七届的《京都议定书》缔约国会议)多了些许期待。

然而,对于目前人为温室气体最主要的「祸源」:农牧碳排,诸如谷物栽种和动物饲养,联合国与国际社会的努力却是极度欠缺。相较之下,由于今年年初国际粮价再次攀升,不少关于粮荒问题的研究指出,全球需要再一次的缘色革命,方能效率地增加农作产量因应预期的人口增长和粮食需求。此观点实际上是疏忽了人类农牧活动对于地球暖化问题的负面冲击,当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迁专家小组(IPCC)已声明目前许多极端气候与全球暖化的相关性时,国际社会应思索将减缓暖化与抑制碳排的策略置于修正农牧过度工业化的失衡现象,而不是依旧延续过去谈判的旧有思维

鉴于本次会议是《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结束前的最后一次,多数国家(特别是受极端气候灾变之苦的国家)渴望在德本的气候会议与谈判能形成所谓的「后京都共识」,以确定各缔约国在2012年之后的碳减量义务,以及北方工业化国家应予提供给南方发展中国家的财政和技术援助。相较之下,农牧工业化对于林地面积减少、能源需求加剧,以及与频繁但非必要性运输的关系,却没有得到重视。但此三者事实上占据了人类农牧活动对全球暖化碳排贡献的百分之五十以上。

高明医疗绝不是只侧重「对抗」,以强效药物杀死病菌为主要处方。相反地,平衡病患生理机制与改善体质,让病源不适存人体而渐渐消失,是较有效且无副作用的医疗实践。增加农作产量或是追求再一次的绿色革命,无异于人类「对抗」地球之母的表现,过度迷信科技上的突破便能解决目前面临的粮荒或天灾,殊不知科技带来的各种不确定与难以预见的风险往往大于它所能解决的问题。

此外,当不少发展中国家想要在经济发展上成为下一个金砖国家的同时,巴西例子可以作为警惕。过去几年该国大量饲养肉牛、砍伐森林,以扩充耕地种植经济农作的非永续农牧实践,故然让巴西的粮食生产与贸易所得超越了许多国家,但难以回复的天然雨林资源和即将耗竭的土地培育力,还有越来越多肥胖症(obesity)的人口,恐怕将是未来数十载巴西要付出的惨痛代价

与粮食有关的各种安全议题势必是接下来几年全球的核心关切,除了农牧活动与气候变迁的紧密关联之外,粮食也与欧美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利益冲突相关。台湾在积极设法参与国际气候谈判与区域经贸整合的同时,应该也要开始改革不合时宜的休耕政策与强化现阶段偏低的粮食自给能力,避免可预见的粮食危机成为全体国人的安全风险。

●作者蔡育岱,中正大学副教授;谭伟恩,政治大学博士研究生。本文言论不代表本报立场。论坛欢迎更多参与,文章请寄→editor@ettoday.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