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鐵票價的政策思考
台铁廿九年没调整票价,高铁十七年票价不变。不管是谁当家营运,都不知道该怎么经营下去。现在交通部松口同意今年台铁提出票价方案。问题是该怎么提报?怎么审查?
要思考的不是台铁改为公司后要不要新审议程序,也不仅仅是还原廿九年通货膨胀的成本答案,真正要伤脑筋的是公众票价的政策比重,以及如何建立公运票价和运输政策的稳定关系。
首先,台铁乘客八成是都会区通勤客,为了扩大此项绿色运输绩效,是否要政策性压低票价?也就是说,审查台铁运输资费时,政策性把成本和票价分开,一方面审议营运的会计成本,可也同时认定对乘客的补贴额度。而且这样的政策补贴,必须经由立法以保障稳定财源。目前混编的经费,除了不稳不足外,首长们没有动机去开拓财务贡献有限的通勤族,主管们也少了胡萝卜去鼓励业者贯彻好服务,以致公运成绩一直拉不起来。三十年来,票价缓涨、补贴零碎化、服务不进步、乘客流失,成了恶性循环!
其次,去年配合大选推出的TPASS要不要持续?要如何和两铁票价整合思考?该项特别预算设计成给长程通勤族吃到饱的红包,在额度以上的交通支出由政府补贴。TPASS推出初期颇受欢迎,但今年已显疲态(台铁已经另推自己的优惠方案)。原因就是该方案太针对远程客,没有普及到全部大众运输使用者,法理不足,经费也不能常态化。不如把这种短期的政治照顾转化成制度性绿色交通补贴款。
第三是票收「自足率」该怎么决策?尤其是两铁都是公司经营,是准许获利,票价要涵括利润?或者在前述补贴政策下,公司财务区分为:通勤服务靠政府补贴亏损、非通勤服务则自主定价,不受社会福利法优惠折扣?例如台铁腾云号、高铁商务舱和未来花东年节旅游票,是否可依市场机制定价?
最后,此次调涨票价只是回溯多年来的物价吗?还是要支援今后的营运计划?十年前台铁向政府要千亿购车,将近七百亿花在扩充城际列车,和今天真实运量完全相反。六百节自强号车厢投入到流失给高铁的城际市场,闲置列车折旧想必惊人,转嫁给现在的乘客并不公平,资费和票价审议中要如何取舍?
两铁拖延多年的两铁票价终将要调整,代表主管机关不再逃避现实,殊值肯定!但切忌只从传统财务观点计较成本,消除赤字;要从提振运量角度,进而由区分资费和票价,政府勇敢吸收赤字。有了优惠票价,搭配元旦挂牌的商业性公司,才能引动追求成长的士气,让员工和乘客双赢,迈向台铁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