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嘉麒:罗布泊秘境探秘解密记

01

百年探秘仍存谜

罗布泊对许多人来说是个神秘、遥远的地方,也是个令人心驰神往的地方。它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若羌县罗布泊镇,面积约5 万km²,人口约4400 人(主要为钾盐矿职工),平均每10km² 不足1 人。那里处于欧亚大陆腹地,距离周围任何一个海洋都要超过1200km,年降水量仅约20mm,蒸发量却超过3000mm,是全球最干旱的地方。年均温度在11℃左右,最低-20℃,最高70℃,风沙天气频繁强烈,每年8 级以上强风天气达60 天以上;整个区域几乎全为荒漠、盐碱地,没有树木,没有耕地,生态环境非常恶劣。

谁能想象,就是这样一块偏僻荒凉的土地,曾经是一片近万平方千米碧波荡漾的湖泊,还有生机勃勃的绿洲,以致至今仍称“罗布泊”。它是当年丝绸之路、玄奘取经的必经之地,著名的楼兰就在那里。不难看出,现在这块荒凉不毛之地,曾有过美好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是一块神秘、神圣的地方,具有举世无双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其价值可以与世界上许多历史名胜、文化古迹和自然景观相媲美!

▲ 罗布泊大雅丹分布(青线为古道)

因此,一百多年来,中外的许多专家学者和有识之士,冒着危险,络绎不绝地前去考察探险,其中主要有俄国人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普尔热瓦尔斯基(Николай Михайлович Пржевальский,1839 ~1888 年) 于1876 ~1877 年和1883 ~1885 年的考察,瑞典人斯文·赫定(Sven Hedin,1865 ~1952 年) 于1895 年、1899 ~1901 年和1934 年的考察,英国人马克·奥利尔·斯坦因(Marc Aurel Stein,1862 ~1943年) 于1900 年、1906 年和1913 年的考察,美国人伊斯沃思·亨廷顿(Ellsworth Huntington,1876 ~1947年) 于1905 年的考察,日本人大谷光瑞(1876 ~1948 年) 和橘瑞超(1890 ~1968 年) 于1909 年和1910 ~1914 年的考察;中国学者徐炳昶、袁复礼、丁道衡、黄文弼、陈宗器等参加的1927 ~1934 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

1949 年10 月之后,对罗布泊的考察研究始终未断,中国科学院于1958 ~1959 年、1980 ~1981 年和2004 年先后组织了三次重要的科学考察。其他单位也进行了多种形式、多种专业的考察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涌现了彭加木、夏训诚、王弭力等一批杰出的科学家。

▲ 上世纪80年代科考部分成果

然而,百年探秘仍存谜。当初浩瀚的湖泊为何干涸了? 为何绿洲变成了荒漠? 那奇特的雅丹地貌、羽毛状沙丘和“大耳朵” 影像是怎样形成的? 丝绸之路是怎样经过那里的? 曾经繁荣过的古国为什么消亡了? 4000 年前的小河文化和2000 年前的楼兰文化有没有联系? 当时在那里生存的是什么人? 是土著还是外来的? 在那片神秘的土地上还有哪些文物古迹未被揭露? 哪些资源宝藏未被开发?

历史是面镜子,那里极端的环境演变和社会变迁,不仅给人以神秘感,也给人们深刻的警示和启迪! 只有了解过去,才能掌握未来。

我曾在新疆工作多年,从1986 ~2008 年先后5 次到罗布泊地区考察,深为那里的特殊环境和历史文化所震撼,世界上没有哪里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能像罗布泊这样神奇,这样珍贵! 这里是国宝,也是全人类的宝藏,必须加强研究与保护。2009 年,我与夏训诚先生、秦小光博士共同撰写了一份建议,并通过钱正英院士提交国家,希望能做三件事: ①设立专项对罗布泊自然与文化遗产进行调查研究;②建立专门的罗布泊博物馆;③建立罗布泊保护区,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这份建议受到有关领导的重视,得到时任总理温家宝同志的批示,为后来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02

探秘解密发现多

经过反复的申请、论证和答辩,2013 年末获得科技部的批准,成立了“罗布泊自然与文化遗产综合科学考察” 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吉林大学、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单位共同承担,执行期为2014 ~2019 年,共5 年。这是一项完全由中国科学家自行组织筹划的科考项目,项目组集聚了秦小光、邵芸、穆桂金、吴勇、吕厚远、魏东、许冰等一批中青年科学家和科研骨干,专业齐全、技术先进、工作投入、勇于奉献。共有150 人次连年进入罗布泊内部,累计考察时间达200 天,考察范围达4 万km²,发现遗址遗存点50 余处,获得石、陶、木、骨、贝、皮革、羽毛、植物、铜、铁、金、银、锡、玻璃、瓷、钱币、织物等文物2000 多件,其中石器数量最多,陶器和铜器次之,其他器物较少。经过5 年的艰苦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有许多重要发现。

← 左右滑动查看目录→

(秦小光等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3. 6)一书是五年科考的成果总结,是科考队员们辛勤工作的结晶,在罗布泊“大耳朵” 湖区特征与湖泊演化、河网水系、雅丹地貌、古代遗物和遗址遗迹新发现、古农田灌溉系统、古交通路网、古代人类活动序列以及环境变迁与古文明兴衰关系等几个方面系统梳理了有关科考成果。本书是深入研究罗布泊、楼兰、小河与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新素材, 也是值得一读的环境考古力作。

1. 构建了罗布泊地区的水文网,查明了罗布泊的形态和“大耳朵” 影像成因

青藏高原和喀喇昆仑的隆升,使塔里木盆地西部翘起,东隅成为汇水的凹陷,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等10 多条河流及其支流注入其中,形成广阔的水文网和湖泊湿地,发育以胡杨、红柳、芦苇为主的植被,楼兰古城正位于淡水丰沛、地势平坦的河流三角洲前缘地带上,成为楼兰绿洲。罗布泊在这样的背景下逐渐形成,它南依阿尔金山,北靠库鲁克塔格隆起,面积达1 万km²,远远大于后来测量的5350km²,是当时中国最大的湖泊。汉晋时期罗布泊湖面水位高、范围大,古河道侵蚀基准面高,河道落差小、易泛滥,以堆积为特点;元明时期罗布泊湖面水位低、范围小,河道落差大、深切明显。

▲ 罗布泊解译图

雷达遥感透视测量和沉积物分析查明,早期罗布泊呈封闭环状形态,遥感影像显现的“大耳朵” 实际上是原湖泊的东半部分(东湖),“大耳朵” 上的条纹是原湖岸线在湖泊萎缩时留下的痕迹,一个条纹代表一次萎缩,至少有6 次萎缩;明条带为高含盐量沉积层,是快速强烈萎缩的印记,暗条带为低含盐量沉积层,是较慢萎缩的结果;湖泊在萎缩干涸过程中,留下环形湖岸线。由于受东高西低地势的影响,后期入湖河流的水汇聚在低洼地区,水面掩盖了入河口附近的西部湖区(西湖) 和早期形成的湖岸线,而湖区东部的湖岸线裸露出来,形成半环状“大耳朵” (东湖),“大耳朵” 的口自然向西敞开。西湖是罗布泊干涸前最后残留的部分。本次考察在西湖西侧发现的3 条像东部“大耳朵” 那样的高含盐量湖相沉积物条带,实际上是早期罗布泊湖岸线在西部的显示,证明罗布泊是一个完整大湖。

2. 揭示了雅丹地貌的分布和形态特征

雅丹地貌是用中文命名的一种独特地貌景观,具有特定的物质基础和形成条件,本质是风蚀地貌。它是指水平或近于水平分布的松软至固结状态的沉积物,在干旱环境下,主要通过风蚀作用形成的土丘。其形态各异,大小不一,多为平顶,高度大体一致,排列整齐,相对集中,成片分布,以罗布泊地区的雅丹为典型代表。研究发现,岩性特征对雅丹形态的形成起决定作用,沉积物有沙土层、石膏层、泥岩层、砾石层等,它们的固结程度和坚硬程度不同,抗侵蚀的能力也不同,因而在风蚀等外力作用下,便形成不同形态的地貌景观,如丘状、岗状、垄状、带状等。罗布泊地区广泛分布着河、湖相沉积物和洪积物,具备干旱、多风的气候环境,为雅丹地貌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和动力条件。

▲ 楼兰南偏东26km 雅丹风蚀沟切穿石膏层进入下伏浅灰绿色湖沼沉积以层理发育的黏土沉积为主

3. 发现了丝绸之路古道“楼兰道”

丝绸之路横贯东西,名扬世界,可谁曾见过、走过当年的丝绸之路? 这次考察的一个重要发现,就是在罗布泊东部的阿奇克谷地北岸到白龙堆一带,找到了一段丝绸之路古路遗址,路宽8 ~ 9m、长达200km,还发现了傍道而建的沙西井古城;在白龙堆古道沿途和古城里发现了陶片、铜镞、五铢钱、铁器残片等文物。经考证,这条古道正是史书记载的楼兰道,使用时间大约从300BC(BC 表示公元前) 到500AD(AD 表示公元后) 之间,很可能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存在。在沙西井以西还发现了直接进入罗布泊湖区的双堤运渠,长达30 多千米,证实了史料中记载的“欲通渠转谷” 确实存在。

▲ 阿奇克谷地北岸沙西井古城地表景观

4. 将罗布泊地区的人类活动历史向前推了9000 年

当初人们考察研究罗布泊的人类活动,大都把目光聚焦到2000 年前的楼兰古国,后来发现了小河墓地,又把那里的人类活动向前推到4000 年以前(3. 2 ~ 4. 2cal ka BP,cal 表示修正后的年代,ka 表示千年,BP 表示距今);而距今4000 年以前的历史几乎是一片空白。这次考察不仅对楼兰、小河两个时期的人类活动有众多发现,而且还在雅丹地层的灰坑中发现了小河以前的细石器,其代表器物是细石叶和白石吊坠,灰坑的14C 校正年龄为10169 ~9909cal a BP。这一重要发现表明,在大约一万年前,那里不仅有人类活动,还能制造细石器进行狩猎,从而把那里的人类活动向前推进了6000 年。这样一来,又给我们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即从一万年前到四千年前的小河时期,中间这么长的时间,人类是怎么度过的?

▲ 细石器灰坑遗址炭屑层中细石叶素描和白石吊坠

5. 查明了小河、楼兰时期人的生存状态

业已发现,在小河时期和楼兰时期罗布泊地区都有人类生存。那都是什么人? 又是怎样生存的? 本次考察在小河、楼兰等地发现了许多居址、墓穴、院落、城郭以及人类生存所需的各种物品,充分展示了当时人们的生存状态。

小河时期人的居所和墓穴均建在雅丹顶部平台上,有的搭建成半地穴式草棚,居址与墓穴相距很近,应属于同一家族。在居所、墓穴及其附近发现有石、木、草、陶、羽等物件,标志性代表器物是草制品,包括草编篓、草门帘、草簸箕、草绳等,还有玉斧、彩陶、木杖木棍、权杖头、石磨盘、石矛等器物,以及水禽鸟类羽毛、淡水鲤科鱼骨、绵羊角、骆驼粪、羊粪、芦苇、植物种子等动植物遗存,墓穴常为多层叠置,裸露于地表,穴中有船形棺,棺中有干尸,尸骸之间用芦苇红柳枝层隔开,干尸具有东方人特点;古墓陪葬品很原始,多为木棍、草编篓、草簸箕之类的草制品,还有牛皮鞋等,青铜器少见。

▲ 楼兰古城垃圾堆中发现的毛毡子及纺织品

楼兰时期的人类活动和社会形态比起小河时期要繁华得多,古城、古国的态势明显地显现出来,不仅有著名的楼兰古城、LK 古城、LE 方城,还有张帀1 号、双河、四间房等遗址遗迹,以及近30 处村落级遗存点。

根据孤台墓地人群颅骨测量性状判断,当时人的特征是高颅型、狭颅型、圆颅型,低眶型,鼻型多样,鼻颧角多在140°左右;个别项目存在较大差异,但颅型等形态特征以共性为主。从墓穴清理出的17个个体推测,死亡年龄最小的15 岁左右,最大的45 岁左右;埋葬的墓穴规格不同,方式也不同,有一次葬与二次葬,单人葬与多人葬,火葬和土葬等;逝者的着装显示,棉、麻、毛织品同时存在。

从骨骼人类学角度确定罗布泊地区以小河墓地为代表的早期人群和以楼兰古墓群代表的汉晋时期人群在颅面部特征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小河人与楼兰人不具传承性,两个时期之间存在文化间断和人群差异。而楼兰人群中的个体差异性远大于共性,楼兰人牙齿锶氧同位素分析也显示外来人口比例高达26%,表明这个时期楼兰与外来人群交往密切,是一个族群融合的时代。

6. 展现了高度发达的楼兰社会和农牧经济

罗布泊地区在楼兰时期是绿洲环境,比较适合人类生存,并有供养人类生存的物质条件。在楼兰古城中所调查的地方,95%以上考察点均发现了黍、粟、小麦类遗存物,这是旱作农业的产物和人们的食物;到处存在的牲畜粪便、骨骼、圈落、围墙,反映当时当地的牲畜很多;从有人工作用痕迹(砍砸痕迹、切割痕迹、划痕等) 的骨骼占所发现骨骼总数的55% 来看,人们对动物的猎取分解已很普遍,动物食品(肉、奶) 占比很大,以牛、羊、马为主,也有骆驼和驴,未发现猪、狗。可见楼兰时期的农业、牧业已经很发达。

▲ 楼兰道白龙堆段沿线的陶片、铜铁器文物分布

相应于农牧业,楼兰地区已有非常完善的灌渠-涝坝-耕地-农舍为一体的灌溉农业农耕系统,那里的目字形耕地与敦煌地区的田字形耕地很相似,显示了耕作者的东方属性。大量陶器、铜器、铁器、锡器等物品的发现和铜镜、铜顶针、铜簪、丝绸等制作,反映了当时工业作坊已普遍存在;古城和村落房屋遗址展现了以胡杨梁柱榫卯结构为特征的建筑,其技术手段来自中原。道路交通系统有双行线特征;“官律所平” 印章的发现,指示已建立了官方度量衡制度;花押代表了当时官方邮政体系;五铢、货泉是当时的流通货币;象棋已成为民间娱乐方式;“张帀千人丞印” 是当时官府权力的象征。所有这些都反映了古楼兰的社会形态已高度发展,与汉晋文化密切相关,受汉晋政权治理达500 ~600 年。楼兰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和必经之路,为东西方交流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03

罗布泊的启示

罗布泊从浩瀚的大湖变成一望无际的荒漠,从繁盛的古国衰变成一片废墟,把自然变化和社会变化表现到极致,给人类留下了许多不解之谜。“罗布泊自然与文化遗产综合科学考察” 项目取得的丰硕成果,为探究自然环境演变,人类历史发展,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重走丝绸之路,拓展“一带一路”,提供了珍贵资料和宝贵启示。

大自然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人类活动一旦超出自然的承载能力,必然引起灾难,反作用于人类。丝绸之路已名扬天下,走丝绸之路,必走楼兰,必经罗布泊;“一带一路” 是丝绸之路在现代的发扬光大和延伸。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能重建楼兰的繁盛,重现罗布泊的风光!

本文为刘嘉麒院士为《罗布泊地区古代文化与古环境: 罗布泊自然与文化遗产综合科学考察报告》(秦小光等著.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3. 6)一书撰写的“秘境探秘解密记( 代序)”。

责任编辑: 王 运 柴良木

本书是1949 年10 月以来我国科学家和考古学家对罗布泊地区自然与文化遗产开展的一次最新、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多学科综合考察的成果总结。内容主要是2014 ~ 2019 年间历时5 年的科考发现, 在罗布泊“大耳朵” 湖区特征与湖泊演化、河网水系、雅丹地貌、古代遗物和遗址遗迹新发现、古农田灌溉系统、古交通路网、古代人类活动序列以及环境变迁与古文明兴衰关系等几个方面系统梳理了有关科考成果。全书用大量图片展示了各种新发现, 介绍了综合运用第四纪地质学、古气候古环境学、地貌学、考古学、骨骼人类学、微波遥感、同位素年代学等各学科的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对罗布泊地区的沉积物、地貌、遗址遗物等对象的最新研究成果, 对过去长期存在的罗布泊“大耳朵” 之谜、文化传承之谜、楼兰消失之谜、丝绸之路楼兰道存废之谜都进行了探讨, 还梳理了石器技术分析方法和雅丹形态学测量方法。本书是深入研究罗布泊、楼兰、小河与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新素材, 也是值得一读的环境考古力作。

本书适合干旱区环境、罗布泊、中国古代西域历史(尤其是古楼兰和古丝绸之路) 等研究领域的学者和对此感兴趣的广大社会爱好者阅读。

(本文编辑:刘四旦)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微信ID:sciencepress-cspm

专业品质 学术价值

原创好读 科学品位

科学出版社视频号

硬核有料 视听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