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尚希:降低公共风险是当前宏观调控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

2月27日,在当前财政经济形势研讨会暨2023年“企业成本和地方财政经济运行”调研成果发布会上,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刘尚希研究员表示,近年来,企业成本调研的主题一直在变化,但底层逻辑始终是风险逻辑,即基于不确定性的逻辑。

“过去,我们更多从确定性角度观察问题,对风险不那么重视,甚至有所忽略,当下,在不确定性的世界中构建确定性,才能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如同在汪洋大海中,人类社会最早只是一艘小帆船,来个大浪可能就打翻了,但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慢慢变成了一艘大船,承载能力有了极大提升,人类生存发展的确定性也提高了,但我们又要开始面对一个不确定性日益提高的世界。”刘尚希称。

全球风险预期上升 经济活动有所收缩

在当天的发布会上,财科院对外发布了2023年“企业成本”调研总报告。该报告认为,企业成本既包括由过去行为所决定、可以量化和测度的历史成本,也包括因外部风险因素内化而成的风险成本。2023年,企业成本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即全球公共风险水平上升,抬高了企业的风险预期。因此,降成本政策应从“历史成本观”转向“风险成本观”,寻找改善社会预期,特别是企业预期的可行路径。

刘尚希解释称,在经济学中,有一对基本概念即“成本与收益”,还有一对概念叫“风险与收益”。在市场竞争中,风险与收益相对称,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成本与收益”是从财务核算角度来看成本,如果从核算角度转换成预期角度来看,成本就变成了风险,或者说,成本是由风险变来的,就是风险的函数。

刘尚希认为,过去的直观理解是,企业的各种投入会变为成本,通过投入成本获得收益,其实这只是表象,企业投入的是风险,通过经营风险获得收益,这在金融行业最为典型。随着经济的金融化,这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所有成本问题都可归结为风险问题。

“对于企业而言,市场风险是蕴含着获取收益机会的,遵守风险与收益对称规则,即高风险高收益,低风险低收益,但还有一种风险无法带来收益,即公共风险,也可以说是宏观风险。它可能来源于地缘政治冲突,也可能由各种政策的不确定性引发,这种风险不会带来任何收益。从预期角度来看,当企业对宏观风险的预期上升时,意味着其未来所有投入当中能带来收益的部分会越来越少,行为主体的经济活动自然会收缩,供需之间的循环就会从正反馈转向负反馈,造成经济下行的压力。”刘尚希表示。

降低公共风险 提高风险与收益的对称性

刘尚希认为,当前,要巩固经济复苏,增强内生动力,还要从预期上做文章,而从预期上做文章的关键是如何降低公共风险,这是当前宏观调控最核心、最关键的问题。只有降低公共风险水平,让企业在市场中按照风险与收益对称的规则运行,更有利于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和优胜劣汰的功能。“所以,在制定各类政策时,必须从宏观上考虑不确定性的问题,即如何在宏观上注入更多确定性,让企业能在市场领域,按照风险与收益对称的规则去参与市场竞争,实现优胜劣汰,那样,市场活力自然就产生了,供需之间的循环自然就变成了正反馈。”

刘尚希进一步表示,风险预期是当前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这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过去,学界对风险预期的研究一直局限于微观领域,宏观领域没有专门去研究风险和不确定性的问题,或者说,以前的经济学主要在假设宏观确定性的条件下研究市场运行,但这种大背景现在已不复存在,如何在不确定性中构建确定性,首要责任在政府。“企业就像一艘船,在一个不确定性的世界中航行,政府如何提供灯塔导航,如果灯塔是明确的,信号是清晰的,船就找到了方向,这就是为市场、为企业提供确定性,所有的政策都应当聚焦到这方面来。”

刘尚希称,从风险角度来看,成本管理是企业自己的事情,不需要政府帮忙,政府要做的是,把企业面临的公共风险最小化,增强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对称性,经济活动自然就会变得更有活力。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潘亦纯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