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媒新视界-当代洗冤录

疑罪从无未落实

事实不清,证据不足,却被仓促定罪,火速枪决,当年的司法机关堪称草菅人命。「真凶」早就现身,媒体大声疾呼,案件复查却历经9年,关键证据还莫名丢失,整个过程令人匪夷所思。呼格平反昭雪后,舆论的震怒、痛心和反思喷薄而出。

《人民日报》微博在肯定司法机关纠错和问责的同时,将矛头指向了制造冤假错案者:「好在追责程序已启动,这是对呼格家人的告慰。不走过场、不高举轻放的追责,才能经得起推敲。别再把法律当斧钺,那些制造冤案的人可曾颤栗与忏悔?」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游伟在《新民晚报》上更加专业地质问当年的办案人员:「就是这么一起疑点重重的案件,当时公检法机关却用60天时间迅速『从快』审结了案件,并且不留余地『从重』判处被告人死刑立即执行。至于呼格吉勒图为什么从一开始拒不认罪,到后来全部供述承认?为什么对如此疑案,却不像那个时期的通行做法『留有余地,疑案从轻』?我想,只有当年办理此案的公安侦查人员及检察官、法官和有关领导才说得清楚!」

这位曾经在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担任过副院长的刑法专家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特别提到:「『疑罪从无』不仅仅是法院的事,公安、检察院都要秉承这一理念。警方在收集完全部证据,决定是否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前,以及检察院在决定移送法院起诉前,自己先审查证据是否满足要求。不能满足的就不应移送,有争议的要做出有利于被告人的解释,而不是坚持移送起诉,让很多疑案最后都走到法院来裁断。」

时评作家、检察官杨涛在《工人日报》上发表文章,指出制造呼格吉勒图冤案的土壤如今并没有完全消失。其中之一便是「疑罪从无」没有完全得到落实。「今天,『疑罪从无』原则已经在刑事诉讼法中给予明确,但现实中,由于惯性思维,以及一些地方司法、行政机关破案心切等因素,『疑罪从有』的情况仍时有发生。」另外一个问题则是在实践中,有些通过刑讯逼供手段获得的证据并未真正得到排除。

盼冤案真相大白

与呼格吉勒图案再审几乎同时进入公众视野的,还有比呼格案更轰动的聂树斌案被移交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复查。多年来为聂案重审奔走呼号的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贺卫方在第一时间发出微博:「拜求」山东高院以客观中立之立场检视全部证据材料,得出公正结论。近期大陆社交媒体盛传聂树斌的真实死因竟是当局为了给某高官提供肾源。虽然这则消息未获证实,但无疑大大增加了聂案的悲剧色彩。

一段被数万网友转发的视频显示:在收到无罪判决书后,呼格父母和兄弟来到呼格坟前,将判决书复印件在坟前焚烧。母亲尚爱云跪在儿子坟前失声痛哭:「妈妈知道你冤枉的,可妈救不了你啊!你让妈妈好想你啊!」此情此景令无数国人动容。希望聂树斌案和其他类似案件也能早日真相大白。再也不能以国家的名义滥杀无辜了!(作者为大陆自由作家、大学教授)